電影《卡薩布蘭卡》有一句台詞,非常打動我。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愛過的人。」
其實,不僅僅是氣質,聽一個人談吐,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涵養、出身還有性情。
就像,「謝謝」這兩個詞,很簡單,誰都可以說得出來。
可有的人,從來不說;
有的人,偶然說之;
還有的人,一直掛在嘴邊。
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那些常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
01
有感恩心的人
感恩如其說是一種美德,不如說是一種心態,它是克服自大狂妄最好的解藥。
只有當你足夠的謙卑,把自己的位置足夠的低,你才能看到別人的付出。
身邊有不少朋友,因為是獨生子,從小便能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他們沒有學會感恩,卻學會了理所當然。
身邊人對他的好,對他的照應,對他的幫助,他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從來不會覺得,自己要說「謝謝」。
他們狂妄而自大,在熟悉的朋友之間,頤指氣使;在陌生的餐廳,大呼小叫。
相反,哪些心懷感恩之心的人,打心裡,就有這樣一種認知:
自己幾斤幾兩呀,別人憑什麼幫你?他們給你方便,替你辦事,傳授你知識和技藝,那都是人家看得起你,那是人家心善。
所以,他們常常會把「謝謝」,掛在嘴邊。
陌生人給讓個路,她說聲「謝謝」;保安給他開個門,她說聲「謝謝」;服務員給她遞了張紙巾,她說聲謝謝。
即便是老公給她買了束花,爸媽為她收拾了一下屋子,她都會說聲「謝謝」。
無論她與你是否相識,也不管你是何種身份,他們常常會用「謝謝」,來感恩對方的善意和恩情。
一句「謝謝」,體現的是她的感恩心。
02
不想欠人情的人
正所謂,大丈夫不拘小節。
朋友幫助了他,這樣的人可能不會說明面說「謝謝」,他們會覺得,別人幫了自己,那也沒什麼,下次把這份恩情還回去,不就得了嘛,說「謝謝」有點太見外了。
在禮尚往來之下,確實能讓兩個人的羈絆越來越深。
朋友不就是,你幫我來,我幫你嘛。
而不想欠人情的人,他們可以欠債,但絕不想欠情債,于他們而言,人情大過天,是還不完的。
所以哪怕是芝麻大點的屁事,他們都不想欠任何人。而說聲「謝謝」,是他們認為最好的回饋方式。
雖然說,熟悉了,容易放肆,容易越界;但老是說「謝謝」,看似很禮貌,但也顯得有些客套。
一聲「謝謝」 代表的是一種距離感。
03
家風好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父母的涵養和行為,家庭的風氣,總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孩子。
是囂張跋扈,還是謙恭有度,完全取決與父母是怎麼樣的,家風是怎麼樣的。
朋友曉夢就是這樣的很有涵養的姑娘,我不經意間,給她的一些照顧,她都會用「謝謝」,來反饋。
後來,接觸到了她爸媽,發現,他爸媽也是這樣的人。
比如,一塊兒吃飯的時候,曉夢爸爸給曉夢媽媽遞了給紙巾,曉夢媽都會說聲「謝謝」;服務員來添點水,她爸媽也會輕聲說句「謝謝」。
有爸媽如此謙恭有度,孩子又怎麼會囂張跋扈呢?
一句「謝謝」,看似簡單,卻時刻彰顯了一個人的涵養和家風。
04
不善言辭的人
小宇,是個很會說「謝謝」這兩個字的人;不過也只限于「謝謝」。
比如,
他向朋友借錢,朋友借了,他說「謝謝」。
路人給他指路,他說「謝謝」。
他因為時間趕不上,跟客戶解釋,客戶理解了,他還是說「謝謝」。
除了「謝謝」。他好像不知道說什麼,來表示自己的感激。
在我們的文化中,表達感激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麻煩你了。
給你添麻煩了,等等之類的。
我們其實都可以,根據場合靈活運用。
不分場合,不分情況,表示感謝,只用「謝謝」,其實就是個不善言辭的人。
一句「謝謝」,表達的是感激,卻透露了你的不善言辭。
你身邊,也有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嗎?
你覺得他是哪一類?歡迎大家下方留言。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