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僅要靠熬,更要靠忍。
熬,是一種韜略,讓自己消隱一段日子,藉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和情況,積累資源,積蓄能量。
忍,更是一種智慧,為了消除各種可能存在的隱患,為將來的成功、崛起做好準備。
《讀書錄》裡曾寫道: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
水到絕境是瀑布,人到絕境是轉機。
熬得住,忍得了,才有抬頭時,出頭日。
熬得住,才有回甘
建安六年,劉備遭到曹操追擊,不得已投靠劉表。
劉表為人多猜忌,再加上劉備人品過關,在荊州不用多時,許多仁人誌士歸附于他,這下就更加重了劉表的提防。
內憂外患之下,劉備倍感苦難,徒生「髀裡肉生」之感慨,回想自己半生戎馬,卻見發白而功業未成半分。
可即便如此,劉備還是在劉表足下待上了七年。
理想破碎于現實,理想熄滅于挫敗。
時至今日,我們也像極了劉備,年少時滿腔熱血,胸有丘壑,渴望展露頭角,橫刀立馬。
可豈知現實往往多殘酷,我們哪怕付出再多,也依舊可能逃不過中年的碌碌無為,甚至是最終只得一身疲憊。
但是,即便如此,人生之路,終究還是要走的,很多歲月,終究還是要繼續熬的。
唯有熬得住,才有回甘的餘地。
就像劉備面對命途多舛的人生,也未曾放棄,還依舊不斷地自我勉勵: 「屈身守分,以待天時,天不可與命爭也。」
即便身處低谷,陷入人生困境,可劉備仍關注大勢,依舊不斷收攏人才,積蓄能量,靜靜地等,靜靜地熬。
後來,他先是聯合孫權,用計大敗曹操于赤壁,後又在漢中之戰大獲全勝,成功進位漢中王。
建安二十六年,整整過了二十年,劉備終于順利坐上羽葆蓋車,順遂稱帝。
《道德經》裡第二十三章裡有一句話: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狂風再強,也刮不了一整個早上,暴雨再大,也下不了一整天。
所以,面對苦難、挫折,我們只要相信它只是暫時的,鼓舞自己繼續堅持,繼續去熬,就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敢熬的人生,才是充滿希望的人生。
忍得住,終能抬頭
同樣,還是建安六年,曹操聽聞司馬懿有非凡之才,于是派使者請他出山。
但是,司馬懿知道曹操為人處事的風格,以至于對前來徵辟自己的使者說自己生了病。
司馬懿只想靜觀其變,便謊稱自己患有風痺癥。
使者回來告訴曹操說司馬懿患了風痺癥,生性多疑的曹操便決定派出刺客佯裝刺殺司馬懿來一探真假。
誰知司馬懿躺在床上,面對刺客的假裝行刺,從頭到尾面不改色,自始至終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成功忍住了考驗。
實際上,生性隱忍的司馬懿,正是靠忍,靠熬,才一步步熬走了曹操,忍住了屈辱,最終成功取締曹操的時代。
古人有言:
「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
能忍的人,不是怯懦,不是怕事,而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是一種高深的謀略。
忍一時便可風平浪靜,退一步也能海闊天空。
適度地隱忍,巧妙地堅忍,高深地忍耐,便可以減少時間和精力的損耗,然後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一鳴驚人。
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熬,忍
人生匆匆,生活無常,學會敢熬,堅忍的智慧,保全自己,成全自己。
真正能成事的人,根本不會因為一時的輸贏,就喪失理性而選擇丟盔棄甲,更不會因為一時的成敗,就變得垂頭喪氣而選擇自暴自棄。
遇到問題,遭受困難的時候,越是懂得拿出熬的精神來堅持,拿出忍的智慧來改變,不動聲色地成就一番事業。
正如《遺教經》中有一句話說的那樣: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越是優秀的人,越是能熬,能忍。正如一個越是能吞下委屈的人,就越能餵大自身的格局,活出自信,活出鋒芒,收穫福氣。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