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在臨夏人手里,就沒有不好吃的淀粉和碳水。對碳水的熱愛,無一例外的刻進了臨夏人的飲食基因。從日常的面條、家里的饃饃、街頭的小吃,到油面混搭的油馓子以及葷素搭配的牛雜割,雖形態萬千,卻是人們一日三餐最默契的選擇。
01
牛肉面——面食界的頂流
臨夏的牛肉面店鋪通常清晨開門,午后關門。叫醒臨夏人的不是夢想,不是工作,而是「一碗牛大」。起早的客人,能在桌上吃,但來得晚些,就只能捧著大碗面,站著享用了。美食家唐魯孫曾評價過牛肉面「清醺肥荷,自成馨逸,湯沈若金,一清到底」。
臨夏人在牛肉面上頗有講究,標準是「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紅(辣椒)、四綠(香菜等飄菜)、五黃(面條黃亮)」。只有符合了每一項,它才可能收獲眾多擁躉。而人們在面的形制上可以有個性化的要求,圓面條分毛細、細、二細、三細和粗,扁面條則是大寬、寬、韭葉……約定俗成的分類和命名體系,是獨屬于臨夏人的講究。
如今,牛肉面已經作為中式快餐遍布全國。它用最親切的味道,連接起在異鄉漂泊的游子與故鄉之間的那份情,喚醒了臨夏人骨子里的集體記憶。當然,對于追求地道的本地人來說,最好的牛肉面,還得是巷子里或者街角的那一家。
炮仗面——吃著「不響」味道飄香
02
大夏河貫穿而過的臨夏還有一種面食,叫炮仗面,也叫「炒炮」。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能讓人想到西北的豪爽和熱烈。
話話說,「作為一個臨夏人,三天不吃炮仗面,心里干揪揪的」。因炮仗面,形似炮仗,老家人把鞭炮、爆竹稱為炮仗,炮仗面勁道彈韌,輔菜香辣爽口,是臨夏經典的面食,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歡。吃著火辣辣的,越吃越香,令人胃口大開!
一碗「炒炮」大有乾坤,不僅是臨夏人不可或缺的日常,更藏著綿綿鄉愁,不管走到哪里,它都是臨夏人心頭的「白月光」。
03
漿水面——解鄉愁的「漿湖面生」
漿水面好不好吃,全在漿水。做漿水,要先把菜在鍋里煮一下,煮過的菜湯同時倒入漿水缸,加一些玉米面,促進發酵。最常見的漿水面做法,是韭菜、蔥花、辣椒一炒,熗上漿水,澆面即可食用,酸辣清香,別有一番風味。
漿水不但和許多面食極有緣,其實它還很百搭。很多經漿水調制的食物,都是極具特色的風味小吃。
因漿水面做法簡單,且在貧困時期填裹了幾代臨夏人的肚子,所以漿水面在臨夏人心中,已不僅僅是一碗面這麼簡單。若自家漿水沒了,去鄰居家隨便就能盛一大碗回來,一碗漿水面里,滿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攪團——攪出來的好味道
04
做攪團主要靠攪。「散飯(攪團)要想好,三百六十攪」,燒好開水,一點點下玉米面粉加豆面或是蕎面粉,同時,另一只手用搟面杖不停地在鍋里攪和。隨著面越加越多,鍋里的攪團越來越稠,直到粘稠到你攪不動為止,口感和味道剛剛好。
攪團的調味,多元自由,腌韭菜蒜苗,再澆香醋辣子,酸辣可口,是最普遍的吃法。
05
釀皮——酸爽可口有勁道
釀皮,臨夏這邊的叫法是「rang皮子」,這是一種用面粉漿汁蒸出來的面皮。
將面粉加水揉成硬團,在清水中反復揉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質與淀粉分離,分離出來的蛋白質俗稱「面筋」。將洗出的淀粉溶于水中,待其沉淀在盆底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少許堿,調成糊狀。放入籠屜中蒸熟,即成色澤晶瑩亮黃的釀皮。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