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一個有趣的起點
如果想在新年伊始設立目標,那就不要立太多的目標,可以把目標拆成小塊,均勻地分攤到一年中的不同時期,并為它們設定一個有趣的起點。
比如,你想在新的一年讓自己擁有更健康的身體,那就可以試著把目標分解成三個:開始鍛煉,均衡飲食,調整作息。
然后,把這三個目標分別設定到三個不同的時期。比如:
把開始鍛煉的起點設定在元旦,告訴自己:「從新的一年開始,多活動,少久坐,讓身體更靈活。」
把均衡飲食的起點設定在春分,告訴自己:「萬物復蘇,好好調整自己的飲食,讓自己煥發生命力。」
把調整作息的起點設定在夏至,告訴自己:「早睡早起,沐浴更多的陽光,讓身體跟大自然更好地連接起來。」
來源:全景視覺
描繪有吸引力的愿景
去描繪你想達到的愿景,越具體越好。越具體、越詳細,大腦就越容易對它「信以為真」,從而調整對它的價值判斷。
比如,你想改造自己的舊房子,但覺得既麻煩又費錢,一直難以下定決心,拖了兩三年。
如何邁過這道坎?不妨多暢想一下自己的舊房子裝修改造之后的結果:
改造之后會是什麼樣子?我可以在改造后的房子里做些什麼?現在的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和困擾,在房子改造后就不復存在了?
你可以瀏覽一些漂亮房屋的視訊和圖片,觀看別人的房屋改造過程,一步步揣摩和勾勒自己心目中新家的樣子。
你甚至可以做一個計劃。改造之后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小小的書房?可以關上門,在里面工作、學習;夏天開窗通風,看窗外的景色;冬天泡上一壺茶,坐在椅子上,愜意地曬太陽。
或者,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小小的西式廚房?可以動手嘗試不同的菜譜,做幾份糕點、湯羹……
這可以不斷地為你提供動力,讓你在「長期耕耘」的道路上一步步向前邁進。
來源:全景視覺
定性,而不是定量
從微小的行為開始,關注自己的行動,讓行動慢慢成為習慣,而不是關注行動的結果,刻意去規定自己「要做到什麼」。
比如,你想培養讀書的習慣,比起「每天至少要讀半個小時書」來說,「每天洗完澡就拿起書讀一下」和「每天起床后就讀幾頁書」,是更好的選擇。
你想培養學習的習慣,那比起「每天要做兩頁筆記」來說,「讀書時要留意自己的想法」和「把自己想到的東西隨時記錄下來」,是更好的做法。
你想培養寫作的習慣,那比起「每天要寫一千字」來說,「每天把自己學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寫出來」是更好的做法。
它們的區別在于,前者關注的是結果,用是否實現結果來衡量我們是否成功;后者關注的是行為,用是否采取行動來衡量。
只要你去做了,哪怕結果未必令人滿意,那也是好的,因為你又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了一步。
良好的目標設定,應該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
它是指導自己生活的方向,而不是出題去刻意為難自己。有效的成長是,知道好的方向是什麼、在哪里,并為自己設下「行動信條」,讓自己朝這個方向前進。
來源:全景視覺
用好「支持部落」的力量
許多想設定目標和計劃的朋友會遇到一個問題:要不要把目標告訴別人呢?
我經常提的建議是,找幾位跟你志同道合、能聊到一起的朋友,建一個群,每個人說一個簡單的、想去改變或想養成的習慣,然后定期在群里互相交流、打氣、監督。沒有做到的人,可以接受小小的懲罰。
再進一步,你們還可以在群里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成長,讓每個人清晰地看到其他人的進步,從而形成持續性的動力。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朋友,那麼加入一個線上或線下的社群,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你可以報名參加一些小一點的、緊密一點的團體,通過培養與團體聯系的緊密度,讓你把「培養習慣」這件事放到更高的優先級上。
這就是一個「支持部落」。它可以成為你汲取力量、建立信心不竭的來源。
來源:全景視覺
不要重復過去的失敗
如果目標沒達成,有這樣兩種可能:
一是你設定的目標不夠合理,跟你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格格不入;
二是你采取的方式有問題,它也許過于低效,也許缺乏反饋,也許過于復雜,使得你難以持續踐行下去。
所以,不要重復設定相同的目標,你要做的,是問自己:
為什麼我設定的目標沒有達成?目標的設定是合理且必要的嗎?我采取了哪些有效的行動?遇到了什麼問題?有哪些行動是需要調整和改進的?
基于復盤的結果,再調整目標,把已經被驗證有效的行動保留下來,去改進那些無效的、遇到問題的行動,讓自己用新的方式達到新的目標。
不要重復過去的失敗,你要做的,是從失敗中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性格、喜好、習慣、行為模式,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方式,有什麼樣的需求,適合什麼樣的行動。
把過去的失敗,變成自己升級的「技能點」。
來源:選自《讀者》雜志2023年第8期。浮躁的日子里,《讀者》送你片刻寧靜。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