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滬劇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出品,滕俊杰執導,茅善玉領銜主演的滬劇實景電影《敦煌女兒》定檔「3.8國際婦女節」全國公映。
去年,《敦煌女兒》榮獲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2022中美電影節最佳年度戲曲片及第五屆中國戲曲電影優秀戲曲電影多項大獎,未映先熱。在精妙的滬劇和電影融合中,藝術化地展現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五十多年堅守大漠的故事。茅善玉亦十年磨一戲潛心創排,才有了舞台劇的《敦煌女兒》,電影以舞台劇為藍本再次進行調整創作,力求符合電影的語言、節奏和鏡頭的表達。
堅韌奉獻潤澤敦煌大漠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中,以樊錦詩為代表的敦煌人,用一代又一代的堅守保護璀璨的敦煌莫高窟文明,并結合數字時代開發「數字敦煌」,讓敦煌文化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傳播。在最新發布的電影主海報中,茅善玉扮演的樊錦詩頭髮花白,背影依舊堅毅,她用手電照亮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中的禪定佛。一同釋出的群像海報中,樊錦詩、常書鴻、段文杰等為敦煌文化奉獻一生的前輩背靠大漠,或眼神堅定凝視鏡頭,或目光灼灼望向遠方,心懷期許的展望中,一段有關敦煌文化守護的故事,正在大漠戈壁中緩緩流淌。
樊錦詩長在上海,學在北大,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風華正茂的她一頭扎進荒漠戈壁,風沙一磨就是大半個世紀。樊錦詩初入敦煌便與常書鴻「三擊掌」,表達一個青年考古學者一心守護敦煌的決心。在那個交通不便、缺水斷電、生存條件異常艱苦的年代,一個瘦弱的城市姑娘住土房、睡土炕、吃雜糧、喝咸水,日復一日地在莫高窟進行保護研究。她熬過了戈壁大漠的寂寞,熬過了夫妻分居的十九年,熬過了母子分離的錐心之痛,初心不改。六十歲重新起跑,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后,她面對經濟大潮的沖擊,頂住壓力,大膽構想建設「數字敦煌」,將敦煌文物「永久保存、永續利用」,讓敦煌文化「活」了起來,解決了旅游和發展的矛盾,成功使敦煌藝術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欄目在給樊錦詩的頒獎詞里寫道:「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
守正創新拓展滬劇發展空間
《敦煌女兒》電影打磨花費兩年時間,茅善玉帶領著錢思劍、凌月剛、吳爭光等主演,以及電影版改編蔣東敏、音樂唱腔汝金山,在繼承滬劇傳統、順應時代需求的基礎上,以多元化的形式拓展了現代滬劇的發展空間。
電影《敦煌女兒》致力于告訴觀眾,滬劇不僅有日常生活里的細膩情感,更能傳達宏偉廣闊的家國情懷。《敦煌女兒》作為一部實景滬劇電影,在守正創新中努力讓滬劇走出上海、走向世界,走進人民心中,于新時代煥發生機。
電影《敦煌女兒》由國家一級導演滕俊杰執導,他曾十五次榮獲國內外重要電影獎項,除此前導演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榮獲「金雞獎」之外,他執導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8K全景聲歌劇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分別在美國洛杉磯榮獲國際電影最佳3D電影獎、最佳8K長片電影獎一一「盧米埃爾獎」,實現了中國電影在此世界主流電影獎項中的兩項「零的突破」。(來源:上觀新聞 鐘菡)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