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今年1月份,就有媒體報道稱,戴爾計劃將部分生產線從中國開始外遷, 計劃在2025年前,要將50%的產能移出中國大陸,往越南等地遷。
同時還立了一個小目標,那就是到 2024年停止使用中國制造的芯片。
而近日,有媒體對DELL的這個外遷計劃,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并給出了3步走的策略,表示林2025年起,針對 啟動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與周邊組裝去中化
而到2027年時,在美國市場銷售的電腦,將不含任何中國痕跡,意思就是不會使用任何中國制造的原件,也不會在中國制造,全部采用中國之外的供應鏈。
這個消息,引發了大量網友的關注,很多人表示,DELL一家遷出不算什麼,畢竟DELL的筆記本銷量也不高嘛,且還本來就不是全部在中國生產,好走不送,誰怕誰。
按照2022年的數據顯示,全球PC銷量約為2.92億台,而 中國大陸一年的出口量約為2.5億台左右,出口量占全球銷量的85%。
而DELL的銷量只占全球市場的17%左右,也就是5000萬台,而在中國大陸生產的PC,約為4000萬台左右,而DELL要遷走50%,大約就是2000萬台,就算100%全遷走,最多也是4000萬台。
事實上,從DELL這個4000萬台遷走本身來看,確實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如果從這件事情帶來的影響來看,那就還真的是大事。
因為DELL之所以這麼干,原因是大家懂的,而DELL一旦帶頭,那麼 接下來HP、蘋果等廠商非常可能會跟隨,只有聯想不會受影響,而一旦這些外資廠商都這麼干了,那麼中國出口的電腦會占多少?那麼中國電腦制造能力一定會過剩。
電腦制造能力過剩還不算什麼,可能會有其它產業來填補,但是 一旦電腦制造業外遷,就會帶動電腦制造的相關供應鏈體系的外遷,這個可就是大事了。
比如電源管理芯片、驅動IC芯片、各種板卡、芯片的供應鏈外遷,這對于中國制造,對于工業體系而言,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了。
同時一旦電腦外遷,其它的電子產品呢?比如手機、電視等等制造業,會不會也跟隨?
中國制造之所以強大,真正的護城河并不是人力成本,而是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工業體系,一旦這些供應鏈也外遷后,就真的面臨供應鏈大分流的局面了,中國制造的護城河就慢慢的不存了,問題就真的嚴重了。
前段時間, 日本京瓷(Kyocera)總裁Hideo Tanimoto就表示稱,美國對華限制正扼殺中國作為出口制造基地的可行性,中國已不再是世界工廠。
這句話,其實已經很好的說明問題,而這也正是美國想看到的,卻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