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想做大做強,但有一批企業顛覆了這種思想。
做大做強是一股潮流。別的企業都跟著潮流向前走,生怕落后,但有一批企業跟著走了一段路,內心感覺不妥。
于是,它們離開主流,向另一個方向出發了。這批企業的創始人有更敏銳的洞察力,內心有更強大的自我,對身邊的人有更多的共情。
他們洞察到,企業規模大未必是祝福,更可能是詛咒。
他們學會了摒棄心中的雜念,不在意別人的評論,只做自己認定的事情。他們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如魚得水。
他們不再像動物一樣四處游蕩、伺機覓食,而是像植物一樣在屬于自己的土壤里扎下根,不再關心遠方的喧囂,只專注于自身的生長。
他們想做小巨人。
來源:全景視覺
《公司》雜志的撰稿人保·伯林翰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小巨人》。他講到,在商業世界里,太多的光環都給了大企業。
大企業的創始人或CEO(首席執行官)成了明星人物,大企業之間的商戰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成功的大企業家成為眾人的偶像,商業上的成功似乎給了他們對一切事物發表評論的特權。
商業世界中的小巨人就這樣被忽略了。
這些小巨人企業規模不小,但也不大,它們的創始人會刻意控制企業的規模。比起攻城略地的快感,他們更希望獲得物我兩忘的心靈感受。他們更在意企業的意義和人生的意義。
壓制做大做強的欲望,對很多企業家而言是一種煎熬。哪一個企業家沒有好勝心?哪一個企業家不是工作狂?眼看著企業能拿到投資人的錢,搶占對手的市場,招募更多的員工,積累更多的財富,為什麼不干呢?
戈爾茲就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他創業時還很年輕,20多歲就創辦了一家藝術品裝裱服務公司,曾是引人注目的商界新秀,登上過《福布斯》雜志。
到了40歲,他已是業界公認的大師級人物,卻陷入深深的焦慮中。
他說:「成功的企業家需要擺脫一個噩夢。
「對我來說,這個噩夢就是要盡可能多地做事。我總是憂心忡忡,懷疑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什麼機遇,有沒有放棄賺錢的機會……一旦聽說哪個家伙身價400億美元,我就會想,怎麼可能呢?他比我聰明多少?」
要克服這種做大做強的沖動,需要讓自己變得更為謙卑。
經營企業重要的不是追求個人成就,而是得到員工和客戶的信任。
這種禁欲式的修煉是為了獲得掌控感。掌控感讓人心安,讓人更容易進入沉浸式的工作狀態。
做企業需要激情,可一旦企業的規模變大,激情就很難保持。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不可控因素。
比如,你有你的目標,但投資人有投資人的目標。
最終你會發現,為了滿足投資人的要求,企業不得不做出妥協,往往就偏離了原來的目標。
很多美好的東西,只能親手栽培,無法大規模量產。
來源:全景視覺
布羅德斯基創辦了一家城市檔案托管公司。
工人們干的活兒看起來很枯燥——每天整理檔案收納箱。公司想方設法讓這種單調的工作變得饒有趣味。
比如,當檔案收納箱的數目創新高的時候,公司就給每個員工發獎金。
公司還設計了更多有創意的活動:讓員工競猜突破目標數字的日期,猜中者有獎;或是比賽看誰減肥更成功。
公司會報銷員工在外面上課的學費,還給員工提供豐厚的醫療保險和養老金。公司對員工越好,客戶對公司就越信任。
一個客戶在參觀公司的時候說:「您的每個員工都在微笑,都在跟我打招呼,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他們一定非常快樂。
「正是因為這一點,我決定將這筆生意交給你們公司來做。」
該行業內最大的公司的負責人曾到布羅德斯基的公司參觀。這家巨頭企業的CEO津津有味地觀看了員工的培訓活動。當天臨走時,他對布羅德斯基說:「你擁有一家偉大的公司。我希望我的公司也可以這樣經營。」
布羅德斯基問:「您的意思是?」
巨頭企業的CEO說:「我的意思是你的經營方式非常了不起。參觀期間,我同你的員工交流時,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情感。我很希望可以把這種情感帶回自己的公司,但我知道我們永遠都做不到。」
「為什麼您的公司做不到?」布羅德斯基很困惑地問。
巨頭企業的CEO說:「因為公司的規模太大,想要做到這一點就沒那麼容易了。也許你可以來我的公司參觀,試著在那里重塑這種情感。不過,我覺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小巨人也許只是過渡物種。它們之所以沒長大,或許是因為遇到了貧瘠的土壤、惡劣的天氣。
或許,當有一天氣候變得更為適宜時,它們也會長成參天大樹。
來源:全景視覺
但至少,小巨人的存在能讓我們反思傳統的發展策略。
對每一家企業,哪怕是那些巨無霸企業來說,最重要的事都不是做大做強,而是活下來。
作者:何帆。來源:選自《讀者》雜志2023年第9期。浮躁的日子里,《讀者》送你片刻寧靜。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