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這里,你一不小心便會踢翻唐宋的石子,碰落明清的牌匾。這里,便是皤灘古鎮,一座始建于唐,擁有了上千年歷史的古鎮。地處永安溪沿岸,又是蒼嶺古道的起點,優越的地理條件讓這座古鎮人潮洶涌,在唐朝便繁華一時,此后更是成為了重要的鹽運埠頭,是蘇松、浙閩、福建等地的重要商貿集散地。古鎮內有許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遺產,如清代建筑群、古井、古塔、古橋等,這些都是古鎮歷史和文化的見證。
走在鵝卵石鋪砌的古街上,兩側是古樸的低矮木屋,因為年代久遠有的房梁都已被蛀蟲啃完了內里,只剩一層薄薄的軀殼,重檐上是斑駁的燕子瓦,檐下綴著紅色燈刺無骨華燈,古街彎彎繞繞,有數不清的小店,仿佛正翱翔九天的蛟龍,因此這里也被叫做「龍形古街」。
走著走著,似乎穿越了歷史的洪流,看見這座古鎮的興起,繁榮,破敗,乃至最后的歸于寧靜,從唐宋的白灘渡白灘集,到明清的皤灘鎮,這座小鎮在不斷都重建不斷走向繁華。始建于唐,那是它還叫白灘渡,是依靠水運發展起來的集市,來往的船只無數,貿易繁榮發達,有人在此定居,有人來來往往,于是這里有了街道,有了住宅。
偏安一隅的宋朝大興文治,大力發展工商業經濟,于是出現了勾欄瓦肆都能傳唱的詞,也多了供市民階層娛樂的勾欄雜耍,在皤灘鎮,這樣的地方數不勝數,甚至現在還保留有「美賽春花」的勾欄匾額,出現了講學之風,于是這里有了有「江南第一書院」美稱的桐江書院,吸引了無數的學子考生慕名而來,只為拜在韋溪先生門下,聆聽那誘人深省的哲思。
元朝定都北京,高官偏愛北方建筑,于是南方小鎮便多了幾處「四合院建筑」,四面合圍,糅合了南方的園林建筑,更加細膩美觀。如最著名的大明堂,低調又不失奢華,線條簡單,多了幾分蒙古族的粗獷,大明堂的建筑始建于明代,是皤灘古鎮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明堂占地面積約8000平方公尺,建筑風格為「三進三天井」式的傳統明清官式建筑。建筑采用木結構、磚瓦結構和石雕結構相結合的形式,雕刻精美,裝飾繁復,表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藝和藝術水平。大明堂內部有多個大廳和小房間,其中主要的大廳為「文華殿」,它是大明堂的中心建筑,也是皤灘古鎮最大的明清建筑之一。文華殿內的木雕、石雕、彩畫等裝飾藝術非常精美,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瑰麗和繁華。
何士里大學士遺府則更不一般,整套建筑雕梁畫棟,精美異常。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政府設立皤州府,將皤州府治所設在了何士里遺址所在的地方。這里當時建有府衙、民居、廟宇等建筑,是皤州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到了明清,皤灘古鎮則更加繁榮昌盛,水運的便利,加上處于江南經濟條件好的地帶,這里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鎮,有書院,有街道,有祠堂,有古建筑,娛樂行業漸漸發展起來,民俗活動數不勝數,「皤灘調」,看大戲,鬧花燈等等。
如今的皤灘古鎮正在慢慢歸于寧靜,沒有過多的開發,只保留最原始的模樣,或許,在歷盡千年之后,它最真實的樣子,是我們最喜愛的樣子。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