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人在網上發了這樣一則帖子:
「從沒逛過山姆超市,被同事嘲諷太窮酸,沒見過世面。」
推文人稱,因為自己在朋友圈曬了一張去山姆超市購物的照片,就被同事嘲笑了:
「不會吧,你才第一次逛山姆啊,好窮酸啊。」
無獨有偶,短視訊平台上,有人也曬出一段自己在山姆買東西的視訊,配的文案是這樣的:
「還記得過年時朋友圈曬去山姆買瑞士卷和蛋糕的同學,山姆只是個超市啊,貴嗎?
「只能說你一年去一次,但是我只不過是采購日用品罷了。
「有些人有時候發的日常想體現自己過得很好,但是實際上是個笑話。」
評論區里,很多網友看不慣她高高在上秀優越的語氣,直接評論道:
「別人過年發的朋友圈你能記到現在啊?」
「那個,真正有點小錢的人,誰會盯著朋友圈里誰去買了蛋糕和瑞士卷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逛得起山姆」成了檢驗一個人生活質量高低、有沒有錢的衡量標準之一。
這家需要交260元會員費才能進去購物的大型倉儲式「高端」超市,這幾年在網紅的大力宣傳下,在國內的熱度居高不下。
很多年輕人舍不得辦卡,所以常常選擇代購,或者找親戚朋友借卡去逛一次山姆。
并在朋友圈曬出自己買了山姆的網紅產品的照片:瑞士卷、麻薯、烤雞、小青檸……
一部分充滿了優越感的人,為了彰顯出自己是真金白銀花的錢進的山姆,言辭間總是喜歡暗戳戳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不明白去一次山姆有什麼好曬的,不就是普通超市而已嗎?」
「只有老百姓才會光盯著麻薯、烤雞之類的買吧,我們都是去買谷飼牛仔骨、熟成比目魚的。」
說實話,字里行間都在嫌棄別人Low,戳穿別人小小的幸福。
迫不及待地想要碾壓別人,顯得自己高人一等的行為,也絕對稱不上體面與高貴。
前段時間,小某書上有人上傳了一張粉色高跟鞋的照片,推文求助大家,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牌子。
結果評論區里,點贊最高的幾條,畫風都是這樣的:
「說句不好聽的,這個標挺典型的,你如果不認識,要不就別問了。」
「贊同,如果連這個標都不認識的話,說明平時也沒消費到這種級別的東西,還是別買了。」
「如果你不認識這個標,說明你不能消費它了。」
人家只是喜歡這個款式想知道是什麼牌子而已,說話也沒有冒犯到任何人,這些人在高貴什麼呢?
這類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對奢侈品牌如數家珍,恨不得讓所有人都來膜拜他們的包和首飾。
網上這類帖子也層出不窮:
「昨晚一進電梯,一個上班族打扮的女生就完全不由自主地驚呼,‘噢,迪奧’。
「我回頭微笑了一下:‘你也喜歡嗎?’她尷尬地說:‘配不上配不上。’
「‘喜歡,就去努力,你也可以的。’
「她非常篤定地點點頭,我居然可以這樣激勵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這才是Dior的價值。」
「時隔三個月,我找到了我的Gucci手表,它居然在我香奶奶cf的盒子里。
「為什麼趁我今天買浪琴的時候被我找到了,真的絕了。」
「在星巴克一邊喝著伯爵茶一邊用mac整理著本周的Schedule,聽到旁邊的女生猜我是鄭智薰還是魏大勛。
「畢竟現在戴了口罩,雖然我露出來的部分挺像,也不至于認錯吧?
「難道是看出我旁邊是楊冪的經紀人,讓他們誤會了。明星不是只跟明星玩的,還有我這種老百姓。
「PS:airpods pro2降噪還是有點水。」
這類人,就像林語堂先生所說的:
「腰有十文錢必振衣作響,每與人言必談及貴戚,見問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態,與友人相聚便高吟其酸腐詩文。」
在這種風氣下,各種消費鄙視鏈令人眼花繚亂:
背愛馬仕的看不起背香奈兒的,背香奈兒的看不起背LV的;
去Ole買東西的看不起去山姆的,去山姆的看不起去麥德龍的;
滑雪的看不起玩飛盤的,玩飛盤的看不起露營的;
喝手沖咖啡的看不起喝星巴克的,喝星巴克的看不起喝瑞幸的;
玩普拉提的看不起請私教的,請私教的看不起健身房跳有氧操的......
成天瞧不起這個,看不上那個,殊不知自己也是鄙視鏈中的一環,也是被上一環所鄙視的對象。
有句話說得好:「優越感,只不過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態行走。」
心理學家阿德勒也點明了這個道理:「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強烈的自卑感,驅使一些人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秀。
他們擔心如果不那麼做的話,就會得不到身邊人的認可,這完全是一種優越情結。
而真正通透的人,根本不需要優越感的加持,他們的生活本身就足夠豐盈自在了。
美國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將自尊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依賴型自尊,也叫條件自尊。
指的是依賴他人肯定和表揚而產生的自尊,把生活的動力歸結于他人的看法。
比如,就業時,會傾向高名望、高地位的工作;選擇伴侶時,主要考慮別人是否肯定、是否喜歡。
第二階段:獨立型自尊。
指的是不依靠他人的看法,自我產生的自尊。
對自己的評判,是根據自我的標準,比如,我很清楚自己的學習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
盡管別人對此有很多看法,但最終是由自己來衡量的。
這樣的人在思考自己能力大小時,不會與他人比較,而是和過去的自己比較。
第三階段:無條件自尊。
指的是既不依靠他人的看法,也不陷入自我的評判,根本就不需要對自尊進行評價。
比如,寫一本書,依賴型自尊較強的人,會和其他書籍進行比較,動力來自他人的贊揚和肯定;
獨立型自尊較強的人,滿足感來自個人寫作水平的進步,由自己來決定書寫的好壞;
而無條件自尊較強的人,寫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當有好的想法時,希望能用書呈現出來。
當然,第二、第三階段的自尊并不是輕易就能達到的境界,是一個需要時間、精力,自我有意識培養,從失敗中吸取經驗的緩慢過程。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追求第三種自尊,不需要通過和別人比較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當你直面自卑,跳出優越情結帶給你的虛假滿足時,你才能真正地開始愛自己。
共勉。
作者: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B站知名UP主,全網粉絲量破100萬,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公眾號: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歡迎關注。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