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時,我對前華約國家、蘇聯解體之后的國家、南斯拉夫解體之后的國家有濃厚的興趣。
本文向你推薦其中20個國家、27個不容錯過的歷史遺跡。
你若知道這里面關聯的歷史,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塞爾維亞,EXIT音樂節
第一組:前華約國家。
歷史遺跡01——碉堡。
阿爾巴尼亞最初是想好好把蘇聯拿來當大哥的,所以在1961年,樂滋滋地加入了華約。
結果1968年,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就有點懵逼——你是大哥這不假,可咱們好歹算是分家過日子。對外旗號一致沒問題,但各有各的老婆孩子熱炕頭,你咋一言不合就跑兄弟家的炕上,自己上手啊?
阿爾巴尼亞宣布退出華約,并與蘇聯徹底斷絕關系。
甚至到1982年,安德羅波夫接替蘇勛宗上台,該國還第一時間高調宣布「地拉那不曾同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發生過關系,也絕不會與安德羅波夫發生關系。」
阿爾巴尼亞美女
原創照片: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
原創照片:地拉那國家劇院
這個長期堅持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小國,看東方陣營和西方陣營都不順眼,就此進入「總有各路刁民想害朕」的狀態,在全國境內狂修碉堡。
就此成為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如愿領走「碉堡王國」的「美稱」。
話說其境內幾十萬座碉堡當年搞得太結實,以至于現在拆除起來都費勁。
歷史遺跡02——首都地拉那歷史博物館入口處的主題雕塑。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當然也有一個中央廣場,也有歷史博物館、大圖書館、清真寺、英雄雕塑這一系列的配置。
別的都好說,就是歷史博物館入口處的這塊風格明顯的主題雕塑,該如何處置?
很顯然,這個雕塑帶著前國家體制濃濃的畫風。
現如今改朝換代,這麼顯眼的位置還這麼大個,咱是不是把它給拆了?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還真不能拆。
舍不得,真心舍不得,這件作品實在太貴了!
它是用天然石材,對照著畫作的顏色,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為了盡可能逼真,顏色之間的深淺漸變,也要嚴絲合縫地對接上。
真的是很貴。
與之對應的是——阿爾巴尼亞幾乎是歐洲最窮的國家。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03——著名的「飛碟」紀念館。
它被稱作是「世界上最美的33個被遺棄的地方」之一,同時也是保加利亞官方出巨資興建而又荒廢的。
保加利亞玫瑰節
保加利亞玫瑰節
原創照片: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的大教堂
所謂的「飛碟」紀念館
其實它根本不是什麼「飛碟」紀念館——這個名字,是當時敵視東方陣營的西方媒體,陰惻惻帶著嘲諷味道,強加給它「保加利亞的UFO」的外號。
這座建筑的正名是布茲盧達紀念館,是保加利亞愛國者的豐碑。
與此同時,設計師斯托伊洛夫——後來還擔任過首都索菲亞的市長——在設計過程中,始終強調要讓它擺脫蘇式建筑的影響,并帶動全國建筑重獲設計風格上的自由。
另外,紀念館的正門用混凝土澆筑著一組文字——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歷史遺跡04——奧斯維辛集中營。
波蘭首都華沙,二戰時曾被德國和蘇聯的炮彈,摧毀得體無完膚。
但波蘭歷史名城克拉科夫,整個二戰期間,頭頂上都沒有落下過一枚炮彈。
原創照片:波蘭女孩
原創照片:波蘭女孩
原創照片:華沙老城
原創照片:克拉科夫老城
老非我猜測,這大概是因為距離克拉科夫60公里的地方,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
這個頻道世人皆知,我就不展開了——它號稱「全人類的一道傷疤」。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05——克拉科夫老城,猶太人聚集區。
克拉科夫老城這個猶太人居住區,當然會有猶太人的老房子。
二戰結束后,雖然人數極少,但還是有一些猶太人幸存者,以及從避難的異鄉返回的猶太人,回到了這個猶太人居住區。
但是,曾經屬于自己的房子,都被波蘭人占了。
原創照片
波蘭人:它現在是我的房子!你說這是你的房子,如何證明?
能活著就不錯了,哪里還能拿得出證明文件?
猶太人會指一指這個符號。
然后墻壁上的這個符號,很快就被房子現在的主人給敲掉了。
留下來沒有敲掉的,都是主人不但自信,而且懶惰——我就是不把它給敲掉,你又能如何?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06——華沙最高樓。
話說二戰結束后,波蘭被納入了蘇聯的勢力范圍。
斯大林是很重視波蘭的,畢竟華約就是在波蘭首都華沙締結簽約的。
斯大林大筆一揮,送給華沙一個巨大的禮物:一棟高達237米、38層、逾12萬平米的超級大樓,蓋了整整3年才完工。
它至今仍是華沙最高的標志性建筑。
你知道,波蘭人并不喜歡俄羅斯人,歷史上他們互相殺來殺去的事,多了去了。
所以在不少波蘭人眼里,這座「寶塔鎮河妖」味道的大樓,帶著羞辱味道——它象征著蘇聯的統治。
出于反感,他們偷偷給這棟樓取了很多外號:「斯大林的注射器」、「俄羅斯的婚禮蛋糕」……
你再看看,像不像?
原創照片
它還有個外號,你肯定猜不到……
叫北京。
啥?為啥?
因為它的縮寫是「Pkin」,萬里之外,我大北京(Pekin)就無辜躺槍了。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07——布加勒斯特的人民宮。
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旅游資源很一般;但其首都的人民宮,你有必要去看一看。
這棟體量巨大的建筑,是齊奧塞斯庫晚年干的最不得人心的一項工程,耗資2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五角大樓的世界第二大民用建筑。
齊奧塞斯庫被推翻之后,新政府玩了一個腦筋急轉彎——給這棟「為齊奧塞斯庫立傳」的建筑換了一個說法,換成「羅馬尼亞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羅馬尼亞人這才放過了這棟大樓。
布加勒斯特街頭
布加勒斯特的流浪漢
布加勒斯特街景
人民宮外景
人民宮內景
歷史遺跡08——錫吉什瓦拉。
全歐洲對吸血鬼感興趣的人,都知道羅馬尼亞有一個錫吉什瓦拉,它是弗拉德·采佩什——即著名的德古拉伯爵的出生地,因而被稱為「吸血鬼的故鄉」。
這座房子就是采佩什的出生地和故居,就在老城廣場的一側,是游客們必然打卡的目的地,現在它是一家餐廳。
雖然餐廳內有一些吸血鬼的主題元素,但并沒有刻意渲染這個主題,所以并不陰森。餐廳里吸血鬼味道最足的,是餐巾紙上面的文字。
原創照片:錫吉什瓦拉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德古拉伯爵的出生地
錫吉什瓦拉不僅僅是吸血鬼這一個噱頭,事實上,它出乎意料地好看!
它是薩克森人建造的一座要塞城市,保留有濃濃的中世紀味道。
整個老城非常安靜,尺度宜人,色彩明快。
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遺產。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09——蘇恰瓦的五座修道院。
羅馬尼亞鮮為人知的五座修道院,游客罕至——但它們卻是享譽歐洲的羅馬尼亞中世紀建筑和壁畫的精華。
五座修道院于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壁畫的影響力聞名全球;其中那幅《最后的審判》,堪稱世界宗教界的瑰寶。
原創照片
可惜的是,歷史上烏克蘭軍隊曾入侵羅馬尼亞,并從修道院的壁畫上貪婪地刮取過顏料中的黃金。
另外,長年裸露在外的壁畫也面臨著風化剝落的危險。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10——布達佩斯的鏈子橋。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是歐洲最漂亮的城市之一。
在布達佩斯旅游,你可以游覽煙草街會堂、馬加什教堂、蓋勒特浴場、城市公園、布達城堡、瓦茨街、匈牙利國家歌劇院等。
而不可錯過的,就是布達佩斯著名的鏈子橋。
匈牙利女網紅
布達佩斯街頭
原創照片:布達佩斯
原創照片:布達佩斯的鏈子橋
歷史遺跡11——人骨教堂。
布拉格的美,就不用多說了。
原創照片:布拉格的街頭廣告
原創照片:布拉格女孩
原創照片:布拉格夜景
而捷克的Kutna Hora人骨教堂,被公認為全球「同類產品」中最拉風的一個!
它叫塞德萊茨教堂,位于布拉格以東約70公里的Kutna Hora小鎮,建于14世紀。
該教堂收取門票,因為游客紛至,據說現在室內禁止拍照了。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第二組:蘇聯解體后獨立出來的國家。
歷史遺跡12——克格勃總部大樓。
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最著名的風景,應該是兩個教堂,名字很好記:一個紅教堂,一個白教堂。
白俄羅斯美女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紅教堂
原創照片:白教堂
作為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為了維護獨立性,白俄羅斯自然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去俄羅斯化」;這就是它曾想把國名更改為「白羅斯」的原因。
與此同時,白俄羅斯又相對親俄。
因此,白俄羅斯對于前蘇聯的印記,并沒有去刻意清除。
明斯克曾經的克格勃總部大樓,是不容錯過的歷史遺跡。
現在它換了一塊招牌,繼續使用。
原創照片:原克格勃大樓
歷史遺跡13——蘇軍英雄雕像。
隨著蘇聯解體而獨立的愛沙尼亞,非常反感首都塔林中帶有俄羅斯屬性的洋蔥頭建筑,激進的愛沙尼亞人一度想把它們都給炸掉。
但理性的掌權者覺得它們已是塔林的一部分,炸掉洋蔥頭并不能抹去歷史,所以現在也開始予以維修了。
原創照片:拍攝于塔林
原創照片:塔林
原創照片:塔林老城墻
原創照片:正在維修的洋蔥頭教堂
蘇聯紅軍英雄銅像的經歷如出一轍——獨立后,愛沙尼亞人第一反應也是砸掉它;但鑒于前蘇聯的移民政策,愛沙尼亞還有不少俄羅斯人,他們對這尊銅像還有心理上的存在需求。
最后的解決辦法很折衷——把銅像從顯眼的市政廳廣場移走,放置到某公園一個相對偏僻的地方。
歷史遺跡14——尤爾烏拉海濱小鎮。
距離拉脫維亞首都里加2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很漂亮的海濱小鎮,名叫尤爾烏拉。
這里有白色的沙灘、湛藍色的海水、多個特色浴場;它是拉脫維亞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號稱「拉脫維亞的珍珠」。
嗯,以前它也是珍珠,蘇聯的珍珠。
拉脫維亞美女巡游
拉脫維亞美女巡游
原創照片:拉脫維亞首都里加
原創照片:里加
老照片:蘇聯時期的尤爾烏拉
蘇聯時期能出國的人并不多,這里就成了不出國但最接近歐洲的存在,每年有數百萬蘇聯公民來此地度假。
前蘇聯時期的療養院、餐廳、咖啡館,只需重新裝修一下,以前是啥現在還是啥。
似乎變化的只有一樣——海灘上人們的聊天,不會再有蘇聯的話題。
尤爾烏拉
歷史遺跡15——前克格勃監獄。
獨立之后的立陶宛果斷頒布了一條法律:「立陶宛境內禁止一切蘇聯符號!」
但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市中心,有一個「種族屠殺受害者博物館」,幾乎是維爾紐斯最擁擠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游客到這里是為了獵奇——這個博物館的前身是蘇聯克格勃的辦公室、審訊室和監獄。
畢竟歷史上立陶宛跟俄羅斯結下了世仇,所以獨立之后的立陶宛,毫不猶豫地把這個地方拿出來做反面教材,開放成旅游打卡目的地,向人們展示那個時代「立陶宛人的苦難」。
可是,參觀的時候你會發現——這里別說是蘇聯符號了,跟蘇聯相關的各種旅游紀念品都不算少,并且銷售得很火爆。
立陶宛美女巡游
原創照片: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維爾紐斯,前克格勃監獄
這還不算完——距離首都維爾紐斯25公里外,還有一個蘇聯地堡參觀項目,并且精心設計了沉浸式的體驗方式。
游客們進入地堡后,就會自動被當作是「犯人」,一路都會被扮演成克格勃的演員訓斥、羞辱和審訊……
這更加吻合游客們的獵奇心理,所以也很火爆。
你看,蘇聯在立陶宛的符號被法令禁止了,但靠這些個歷史遺存來掙錢的旅游項目,其熱度卻還在持續攀升。
所以,立陶宛也給那條法律打了個補丁:「立陶宛境內禁止一切蘇聯符號,旅游紀念品除外。」
這充分說明「有利益的話,誰還在乎原則」?
歷史遺跡16——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有一個地下印刷所,曾經是一面旗幟,以及輝煌的教育基地。
但現在荒草叢生,破敗不堪,已被世人所遺忘——除了中國游客之外,幾乎看不見其它人。
原創照片:格魯吉亞美女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
原創照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17——格俄友誼紀念碑。
格魯吉亞的卡茲別克山區有一條軍事公路,它的修建是為了穿越高加索山脈,保證當年格魯吉亞加盟共和國與蘇聯的聯系。
在軍事公路相對開闊的區域,有一個格俄友誼紀念碑。站在它開闊的平台上,周邊風景十分漂亮。
原創照片
可是在2008年,格魯吉亞跟俄羅斯比劃過一回,被干凈利索地收拾了。
友誼的小船翻了個底朝天,這個紀念碑就變成了一個尷尬的存在。
怎麼辦?炸了它嗎?
炸了它,搞不好沒多少年,風水轉轉,還得重建。
不表態吧,當時的格魯吉亞人又很不爽,官方就打太極——炸就不炸了,給它改個名,叫「格俄戰爭紀念碑」。
改名即可,反正壁畫上友誼的畫風,它都不帶調整的。
到今天,它到底叫啥,甭管是游客還是格魯吉亞人,早已無人在意。
歷史遺跡18——火神廟。
阿塞拜疆是東歐和西亞的「十字路口」,歷史上曾隸屬于伊朗,即波斯。
早在公元前6世紀,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就出現了拜火教的神廟——巴庫一帶盛產油氣,不少地方天然氣直接在地面冒頭,遇到火源就可能變成長明火。
古人把這個現象當成神跡,在經久不息的長明火上加蓋神廟,慢慢形成了對火的崇拜。
所以,如果《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到了阿塞拜疆,看見這座火神廟,那肯定是要拜一拜的——畢竟小說的設定是,明教起源于波斯的拜火教。
原創照片:巴庫老城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火神廟
現在火神廟中大家看到的長明火,其實已不是當年自然冒頭的天然氣了,而是蘇聯時期用管道引入的天然氣。
畢竟阿塞拜疆的油田,是蘇聯時期極為重要的油氣資源;在加盟前蘇聯時期,阿塞拜疆和俄羅斯是僅有的兩個不需要中央財政補貼的共和國。
現在,阿塞拜疆是外高加索地區最富裕的國家,戰略外匯儲備逾500億美元。
所以,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綽號「小迪拜」,甚至是「外高加索的小巴黎」。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19——種族屠殺紀念館。
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有一個種族屠殺紀念館,用以紀念150萬被屠殺的亞美尼亞人。
每一年,亞美尼亞官方都有紀念活動。
這個大屠殺被美國、俄羅斯以及歐洲議會所承認;但土耳其卻拒絕承認。
因為大屠殺的實施者,就是土耳其。
亞美尼亞人
原創照片:亞美尼亞美女
原創照片:亞美尼亞的中世紀修道院
原創照片:埃里溫的大屠殺紀念館
原創照片
第三組:南斯拉夫解體后獨立出來的國家。
歷史遺跡20——各種紀念二戰的紀念碑。
塞爾維亞境內,紀念二戰的紀念碑數量眾多;其中彈孔、槍膛、紅星這三座是大部分游客的必選。
建造二戰系列的紀念碑,是鐵托掌管南斯拉夫時的要求。
想想就很有意思——它們當年承載了那個時代的精神內核,如今陳述著漸行漸遠的歷史;而從藝術流派上劃分,它們又充滿了未來主義的味道。
堅硬粗野的素混凝土,同時表達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原創照片:塞爾維亞的河中小屋
原創照片:塞爾維亞的中世紀修道院
原創照片:彈孔紀念碑
雖然它們屬于未來主義風格,但其實未來堪憂。
彈孔紀念碑就在路邊,且規模龐大,還能看到稀稀拉拉的游客;槍膛紀念碑早已是乏人問津;至于紅星紀念碑,能順利找到都不容易!
所有這些紀念碑,基本都處于無人管理、自生自滅的狀態。
雜草叢生,厚厚的腐葉堆積。
原創照片:彈孔紀念碑
原創照片:槍膛紀念碑
原創照片:紅星紀念碑
歷史遺跡21——拉丁橋。
來看看這座橋,并不大,也說不上漂亮。
但它卻是薩拉熱窩最著名的旅行打卡目的地之一。
它叫拉丁橋——就在這座橋上,塞爾維亞青年開槍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及其妻子,成為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這座橋建造于1798-1799年,建造時誰都未曾想到,它會在歷史上留下如此顯赫的坐標地位。
原創照片:波黑女大學生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薩拉熱窩的拉丁橋
歷史遺跡22——狙擊手大街。
從拉丁橋往河岸溜達幾步,就是薩拉熱窩那條著名的大街——狙擊手大街。
波黑戰爭期間,在這條大街上行走的人,隨時都有可能被埋伏在遠處的狙擊手一槍索命。
這座城市對待戰爭,可以說是擺出了一副「習慣了」的姿態。
即便現在你去薩拉熱窩旅行,依然能在這座城市的諸多建筑上,看到諸多依然殘存的彈孔。
人家也沒打算修,問就是沒錢。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23——城市地盤劃分線。
波黑戰爭的起因,就是波黑境內三大民族不可調和的矛盾。
有意思的是——塞族、克族、穆族分屬不同的民族,也有各自不同的信仰,并且在薩拉熱窩,他們還各自有自己專屬的、不同的活動區域。
就在薩拉熱窩大學旁邊,有兩座大教堂,一座屬于東正教,一座屬于天主教;兩座大教堂的距離很近。
信奉東正教的是波黑的塞族人,信奉天主教的是波黑的克族人。
穆族人的清真寺也在薩拉熱窩的老城區,與這兩座大教堂毗鄰相望。
你去薩拉熱窩旅行,花不上多長時間,就能把這三個不同宗教、不同風格的大教堂,看一個遍。
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距不遠,雞犬相聞,也實在是沒辦法「老死不相往來」。
原創照片:薩拉熱窩,塞族的東正教教堂
原創照片:薩拉熱窩,克族的天主教教堂
原創照片:薩拉熱窩,穆族的清真寺
好在現在波黑和平了,三大民族在薩拉熱窩劃分好各自的地盤,又彼此交融在一起生活。
但在薩拉熱窩老城,街道上至今還有明確標識的地盤劃分線。
你若不知道歷史,這就是一根「莫名其妙」的線,甚至都會被你忽略。
但你若知道歷史,這就是一個類似「柏林墻」的隱形存在。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24——科托爾老城的入口。
科托爾老城是黑山最耀眼的明珠,也是去黑山旅行的游客,必然會去的打卡目的地——這座老城整體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建于中世紀;而且老城中的圣特里普納天主教堂,比法國巴黎圣母院大了179歲。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科托爾
原創照片:科托爾
老城的主入口很小,門洞的石頭上至今仍刻著鐵托的名言:「你休想拿走!」
有必要了解一下鐵托說這句話的背景——1944年11月21日,鐵托率領軍隊從納粹德國手中奪回了科托爾古城,擲地有聲地扔了一句話:「你的我不要,我的你休想拿走!」
直到今天,從南斯拉夫解體中獨立出來的黑山,依然在自己最著名的古城,以及游客們必然會經過的主入口,保留著鐵托的這句名言。
畢竟當年的黑山人,曾是鐵托游擊隊的中堅力量。
所以在我看來,黑山是不會忘記鐵托的。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25——巴爾干式的小教堂。
要說北馬其頓的首都斯科普里,真的沒什麼值得一掃的目的地,第一印象就是滿大街的新雕塑,還幾乎都是直抒胸臆、孔武有力的那款。
這是因為它經歷過大地震,現在絕大多數建筑都是新建的。
原創照片
北馬其頓值得一掃的是奧赫里德,它的湖邊小教堂,獨具巴爾干風格,十分漂亮。
奧赫里德湖是巴爾干半島最深的湖,也是巴爾干半島第二大的湖。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
歷史遺跡26——克林頓大街。
強調一句——雖然美歐有很多國家承認了科索沃的「獨立」,但中、俄、塞至今并未承認其獨立地位。
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有一條「布什大街」。
它原來不叫「布什大街」,這是後來為了討好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專門改的名字。
原創照片:科索沃女大學生
原創照片
原創照片:科索沃的特蕾莎大教堂
原創照片:科索沃的布什大街
小布什的名字在科索沃秀上一把,卻不是首發出場的存在。
首發出場的是克林頓。
沒錯,普里什蒂納不但有一個后改名的「克林頓大街」,還有克林頓的雕像。
科索沃人立這麼個玩意很好理解——當然是在感謝美國三軍總司令克林頓,畢竟沒有他,就沒有科索沃的「獨立」。
歷史遺跡27——兩個博物館。
俄羅斯的莫斯科,有一個中央武裝力量博物館。
烏克蘭的基輔,有一個國立衛國戰爭博物館。
如果兩個博物館都參觀一下的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
他們曾有共同的目標,以及共同主題的博物館,但現在卻打得不可開交。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