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招低學歷小野孩了,野孩子太容易隨著企業的發展膨脹。
「還得招高學歷的孩子,心態好。」
繼被曝拖欠前員工90萬元工資、助理飛飛已離職后,張蘭在直播間里如此總結。
也不知道蘭姐的好學生們,聽到這一消息后,第一反應是悲是喜——
覺得是對自己的剝削還是肯定?
前兩天,好學生代表小李轉發了這條熱搜給我,并憤憤地附言:
「姐這邏輯,就是典型的專捏軟柿子。
「招學習好的——因為他們被PUA過可以隨便拿捏,不像小野孩,反手就挨一個勞動仲裁。」
助理飛飛說明離職原因。此前,負責直播運營的孟賀也向張蘭討要90萬元工資。
小李是我新認識不久的朋友,我們相識在一個隱秘的豆瓣小組——好學生心態受害者。
這里在3個月內聚集了5萬多個年輕人,他們分享自己被「好學生」三個字約束的故事:
為了成為老闆上級眼里優秀的員工、父母老師口中的乖小孩,他們加速內卷、習慣性討好,最終成了自我PUA大師。
據說這是今年最快躥紅的小組,1月16日創建至今,組員數就從0飆漲到了51357。
就像腦門上拴了根胡蘿卜,如果說曾經他們還費盡心思、為了完成上級的期待而努力改變自己,那麼現如今,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只是磨盤上的驢,于是決心掀翻桌子:
「這一次,再也不想當好學生。」
好學生心態受害者
被職場狠狠拿捏了
一個「好學生」回過神來,意識到自己本質上是「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往往已經是邁入職場的第三年,甚至更多年以后。
在此之前,他們還以為自己就是一切問題本身。
如果要總結這一心態的共性,我愿稱之為「好學生心態受害者的三大美德」。
第一美德,勤勉努力。
為了獲得認可,他們會高度服從領導指派的一切任務,say no就會露怯,主打一個指哪打哪。
即便不吃晚飯、加班、熬通宵,也要趕在deadline之前把任務搞定。
在投入一份新工作時,尤其是試用期,徹底在朋友圈消失是一個好學生的日常,借此替代被淘汰的恐慌。
這是他們第二大美德,習慣性討好取悅。
在職場上被玩弄,是好學生摔慘痛一跤的主陣地。
很多好學生在拿到一份offer后,往往不會歸功于是自己能力強,而認為是自己面試時偽裝得太好:
或迎合老闆,假裝性格開朗;
或在幾輪與不同的面試官,如HR、直屬領導和老闆單聊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表現出精彩的演技。
「投其所好」就像是他們天賦技能。難的是入職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很多好學生都會活在一種名為「冒充者綜合征」的恐懼之下:懷疑當初面試官怕不是看走了眼才挑中我。
于是,第三大美德冉冉升起:極其遵守規則。
幾乎從不遲到,有「請假羞恥」,具體表現包括但不限于:
一顆牙齒都快蛀光了,一直不去補,愣是空了好幾個月;
寧愿浪費幾百塊的演出票錢,也不敢請假,更別說翹班。
一位「00后」組員推文稱,一次看到新同事在群里@領導直說「對不起睡過頭,要晚到半小時」,她整個人都驚了:居然還可以這樣?
領導愛招好學生,不等同于好學生就更容易得到提拔與賞識。
總有一個瞬間,好學生會發現,自己原來的招數在職場完全失靈。
導火索可能是一次榮譽評比,可能只是一次夸獎贊譽。
這種情況,如果對象是張蘭口中所謂的「小野孩」,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了。
但好學生不一樣。
甚至,你都不用什麼洗腦談心,他們自己就會開始自我懷疑。
他們的常見思考路徑有:「怎麼不批評別人,就批評我?」「一定是我哪里出了問題」「我真是太沒用了。」
這是他們的第四大美德,擅長自省,遇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更關鍵的是,好學生往往已經經過了層層考試的服從性測試,也就能更順滑地通過職場的服從性測試。
這樣的人,上班后有更小的機率遲到、早退,更大的機率完成公司規定的新一輪KPI。
好學生就像工廠質檢合格產品,「聽話」已經深深刻入他們的基因,成為他們卷入下一個角斗場的入場券。
而老練的老闆們會專門嗅別出哪些人具有這樣軟弱、好拿捏的特征,方便成為他們的獵物,像貓抓耗子一樣來回吊著。
如果說職場惡性競爭的收益不僅在變低,并雞賊地用一套令人不快的詞語指向每個個體的自尊心:「你爬不上去,就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那麼習慣了不斷尋求外界認可的好學生,就是這套生存法則里被PUA最狠的群體。
就像過載運轉的機器,好學生心態受害者明明已經超負荷,但在肌肉記憶下依然無法控制地往前走。
打小注射的外在動機
刻在DNA里
優秀的人往往很早就開始優秀了。
絕大多數的好學生,也很早就開始是好學生心態受害者了。
或許是算法的同類推薦,這段時間,在短視訊平台上我也被推送了一波控訴好學生心態受害的經歷。
UP主@浙理的小憶同學,平時發的視訊只有幾千播放量,最近發了期《差點被好學生心態「毀」掉》的視訊,播放量瞬間沖到了114萬,點贊量高達8.1萬。
評論區里擠滿了天南海北的好學生,最戳中他們的是那句:
「驅動我的,并非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而是對負面評價的恐懼。」
視訊里,他回憶起自己過得最痛苦的小學階段,有一次他在教室里抄了整整16頁字,導致小臂上至今有一大片洗不掉的黑色素沉淀。
只是因為小學老師要求他們讀書時做無效批注,「這句話寫得真好」一類的廢話寫了一遍又一遍。
答題時看到空行,他就想盡可能多寫一點,寫滿一點,字好看一點好讓老師開心。
「回想起來,我小學做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毫無意義。」
《內在動機》里,把這稱為「外在動機」。
作者通過30多年128項實驗研究得出結論,人的動機分兩種: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那些受內在動機驅動的人,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們做事是出于自己內在的感受,首要考慮的是「我想要」,感受到的是動力;
而受外在動機驅動的人,則會成為外部因素的奴隸,他們做事是受義務、恐懼、獎賞、懲罰、最后期限、他人認可等外部力量激發,考慮的是「我應該」,感受到的是壓力。
好學生心態受害者或許可以劃分出四大特質。
但歸根結底,他們都是靠外部的刺激所驅動,是一種功利性的目標,缺乏價值感和意義感。
這一現象何其普遍呢,北大心理咨詢中心前幾年做過一個調查: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做法就是放棄自己。
職場里的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往往是受到童年陰影的影響。
一個上班后有請假羞恥的打工人,可能上學的時候就已經拖著不適的身體,即便到了大學,他們依然對請假感到羞恥。
而一個麻木地做著明知毫無意義的工作的打工人,很可能也曾是上學時為了討好老師,熬大夜做筆記的好學生。
職場上總在設置外在機制,試圖用獎懲的方式來鞭笞你,例如:KPI、OKR、周星、月星……
而好學生偏又重視上位者的反饋,恐懼又渴望權威,完成任務是為了得到領導的夸贊認可。
所以當他們發現手里的工作一轉頭就被上級一句話輕飄飄丟入了碎紙機時,可能當場便陷入虛無主義。
一位小組里的伙伴就表示,自己甚至一周只洗一次澡,不戀愛,不社交,然后卻發現「人生就像走鋼絲,越走越細」。
即便是暫時的勝出者,受外部之火驅動,也遲早有跟頭要摔、悶棍要挨。
大學聯考狀元也不例外。
因為長期靠外部的刺激所驅動,在功利性的目標下,缺乏價值感和意義感。
有人成功考了第一后,突然失去了外在力量的管教和束縛,精神、身體一下子全部垮了,互聯網上的種種真實案例,不算少見。
很多同為「好學生心態受害者」的人,發展出了更隱秘的表現,看似高效自洽,其實依然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好學生」們曾經抵達過被認可的高位,于是對失敗充滿了黑色想象,更不敢想一旦人生滑坡后會怎樣。
仿佛生活在走鋼絲,底下是深不可測的谷底,掉下去就會聽到「咚」的回音。
但「墮落」過一次,發過一次「瘋」,也許就會發現很爽。
我與我周旋久
寧做我
「好學生心態受害者」這個詞,其實不新鮮。
類似的概念還有入關學、小鎮做題家、討好型人格,而「好學生心態受害者」,我愿稱之為這一系列的集大成者,集各種問題于一體,人群高度重合。
在外人看來,這是好學生熱衷于造新詞的表現。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部分人已經龐大到成了一個群體。
好學生心態受害者,也不全都是學霸。
他們其實都是「乖孩子」——從被夸「乖」開始,為了這一聲,他們把評價自己的權利交到了別人手里。
所有的精力都撲在工作學習上,做其他任何事都覺得是浪費,心有愧疚,又因為學不好而焦慮,惡性循環。
最終回想起來,發現自己既沒好好學習,也沒好好玩,戀愛也沒談過一次。惶惶不可終日,青春就這樣度過。
「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小組的不少人都曾或正在做心理咨詢。
在小組里,還在受這一心態困擾的好學生們,把自己稱為「受害者」,而已經擺脫了的則自稱是「自由人」。
「好學生心態受害者」的宗旨是:不要三好學生獎,我要給自己頒獎狀。
而「自由人」,就是已經丟掉胡蘿卜,離開了石磨的人。
他們當中,有的人很幸運,改變的契機往往是因為遇到了好的朋友或伴侶。
好學生心態受害者最羨慕有松弛感的人。
有組員高中遇到一位「壞學生」朋友,領著她翹課,坐電動車后座環游學,拿著相機拍各種不知名的小花。
保安看過來后兩個人拉著手邊跑邊回頭,也許那一刻她才真正覺得: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也有「自由人」分享,自己在22歲才迎來第一次叛逆青春期。
大三那年,她因為課業壓力終于在某一天突然號啕大哭,人生第一次去看了心理門診,之后便不再尋求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開始了心理上的斷奶。」
對于他們來說,改變是被動的,有時,只是一次發現沒有什麼后果的快樂滑坡。
「國中時考90分覺得完蛋了,高中物理考了58分依然很快樂。」
一大批「受害者」還在孤軍奮戰。
畢竟理論只是海面的表層,各人有各人實際的問題,這才是海面下的冰山。
渴望不被「好學生詛咒」禁錮,他們自我剖析、自救、做心理咨詢。
然而,即便還沒擺脫,看見這麼多人跟自己一樣困于同一個牢籠,發現自己不是問題的源頭后,他們不再自我苛責。
這種看見,也許就是治愈的開始。
丹尼爾·平克說:「服從讓我們能夠撐過白天,但投入能讓我們撐過晚上。」
但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少些單調的白天,多些有趣的夜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點擊下方按鈕立刻關注。不苛求正確,只好好說話。本文圖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