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爭的演變,后裝填武器和定裝彈藥開始出現,霰彈槍也發展出了后裝填和杠桿式模式,無論是操作便利性還是威力都越來越強大,杠桿式的例如溫徹斯特M1887杠桿式霰彈槍等等我們在之前已經做過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往期內容。在那個時候的霰彈槍很少用在戰場上,直到一位槍械設計師約翰·勃朗寧設計了一款泵動式霰彈槍,并應用在戰場上才讓霰彈槍發揮出強大的作用,這款霰彈槍就是在一戰中大放異彩的塹壕槍-溫切斯特M1897霰彈槍。
溫切斯特M1897霰彈槍發展于塹壕戰的時代,那個時候的戰爭大都是使用遠程的步槍在塹壕內互相點射的模式,霰彈槍因為射擊距離不遠,散布大遠程殺傷不足等問題并沒有在戰場上得到大量的應用。
隨著後來霰彈槍設計的更加方便完善,美國開始使用霰彈槍對抗美菲戰爭中摩洛族人的游擊隊式攻擊。并在後來演變到直接用到正面戰場上使用,M1897霰彈槍是在早期的溫徹斯特M1893上改進而來的。
整槍長度為996.95毫米、槍管長度為914.4毫米、重量為3.6千克,口徑上一共有兩個版本,分別是發射12號鉛彈和16號鉛彈的版本。
而具體的形態則根據生產周期有溫徹斯特 1897 型防暴槍、溫徹斯特 1897 型野戰霰彈槍、商用戰壕槍和中國北方工業生產的Norinco 97W 型錘式泵霰彈槍版本,我們這里主要講比較早期的溫徹斯特 1897 戰壕霰彈槍。
溫徹斯特1897戰壕霰彈槍槍管采用一根相對來說縮短一些的滑膛槍管,在槍管的下方設計了一個刺刀凸耳適配器,可以用來安裝配備的M1917型刺刀。
給槍械安裝刺刀這在當時的戰場上很普遍,是從火器時代的火槍和長矛兵演變而來,軍版的溫徹斯特1897戰壕霰彈槍槍管上還會套有一個鏤空的鋼制隔熱罩,這樣士兵在持握的時候能讓手遠離因為發射變得熾熱的槍管。
在槍管的下方,是一個打磨得非常光滑的彈倉和可滑動護木,滑動的護木與槍機相連,在操作的時候,管狀彈匣端部的托彈機構會因滑動護木聯動來回運動操作升降機,從而將彈藥從彈匣的高度提升到槍管的高度。
后拉的過程中壓縮槍機實現待擊狀態,然后向前推即可以實現彈藥上膛,此時發射一發子彈后聯動機構解鎖可以自由移動,此時向后拉動滑動護木實現將空彈殼從彈膛中取出并彈出,繼續抬升新的彈藥滑入膛室,在向前滑動到最后槍機鎖定到位,扣動扳機將觸發下一輪發射。
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溫徹斯特M1897的槍機隨前護木向后拉動時,槍機開鎖并且從機匣伸出,在將前一發霰彈彈殼從拋殼口拋出槍外的同時把外置式擊錘向后拉下。這種槍機結構被稱為長滑動式槍機,因此溫徹斯特M1897在分類上屬于長滑式槍機泵動式霰彈槍。
溫徹斯特M1897操作過程中,使用與槍管平行的可滑動護木驅動相連的槍機進行往復運動,從而完成退彈、供彈和連續射擊的效率非常快,再加上溫徹斯特1897戰壕霰彈槍設計沒有扳機斷開器,在拉動滑塊的時候會直接帶動擊錘運動、槍機待擊和上膛等動作。
這就意味著在第一次上膛完畢后,如果你一直扣住扳機,每當你把滑塊移到最前的位置的那一刻就可以實現自動擊發,這種操作技術被稱為slamfire,溫徹斯特1897戰壕霰彈槍的射速甚至比現代的半自動霰彈槍還要快,深得當時戰場上士兵的認可。
當時彈倉內可以容納5發霰彈、槍膛中還可以單獨放置一顆,因此總共可以實現6發的容彈量。
彈藥使用的是12鉛徑霰彈,有效射程為20.12米,雖然比不上當時的步槍,但是其彈藥每發包含9顆.33口徑的大型鉛彈丸,因此每一次發射都有強大的火力,成為當時非常優秀的近戰武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大量給士兵配發這種霰彈槍,在當時遠距離步槍作戰,近身白刃戰手槍作戰中間有一個塹壕遭遇戰,這種高射速的泵動式霰彈槍剛好可以彌補這個空白。
在進入塹壕之后,能一次性發射9顆鉛彈,并且可以連續擊發6次,幾乎可以一瞬間把面前的敵人打成篩子,而在擊發完畢之后還可以從下面的送彈口補充彈藥繼續擊發,甚至彈藥擊發完畢之后還可以拼刺刀,堪稱是一款名副其實的塹壕清道夫。
在一戰中這種霰彈槍讓敵人產生了大量恐慌,因此在不久之后,德國政府就跟中立國提出抗議禁止使用這種武器,但是并沒有什麼用,所以霰彈槍繼續在戰場上發揮恐怖的作戰實力,甚至在當時有些士兵還用了射擊敵人丟過來的手榴彈,這種面輸出的武器對付手榴彈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溫切斯特M1897霰彈槍在戰場的有效應用,讓它成為第一枝真正成功地生產的泵動式霰彈槍。直到1957年溫切斯特決定將其停產以前,總共生產超過1000000枝各種版本和各種長度的槍管,堪稱是一款非常經典的塹壕神器。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