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之北,長江以南,有一座被蘇州、泰州、南通等一眾「蘇大強」城市簇擁的小城。400多年前的 「旅游博主」徐霞客從這里出發,竹杖芒鞋走遍了大江南北;奔涌的長江在這里陡然收緊,讓這座小城成了 兵家必爭的江河鎖鑰,并帶來了 河豚、刀魚、鰣魚等鮮活的長江物產。
過去,這里因 長江鎖鑰和長江三鮮聞名,而今她依然承載了 江南的底蘊,她就是我國2844個縣級行政區(截至2020年)里的 「中國第二縣」—— 江陰。
江陰全景。
攝影/魏銘超
江陰 「中國第二縣」之名,來自于她強勁的經濟。2022年,江陰市GDP達到了4754億元,在縣一級行政區里僅次于隔壁的昆山,甚至已經 超過了一些省、自治區的體量:若按人均算,則接近27萬元人民幣, 超過了歐盟的平均水平。
長江
如何塑造江陰?
萬里長江對這片土地的澤被,塑造了無數文人墨客魂牽夢縈的煙雨江南。 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反之則為陰。作為世界第三長河,6000多公里的長江之上,沿江城市不計其數,而這座江畔小城能以代表長江之南的 「江陰」為名,屬實引人注目。
江陰之于長江,是一個特殊的節點。由于受到黃山基巖的限制, 到了江陰段長江寬度陡然收窄,僅為1100多米,其后就像喇叭敞開了口,迅速擴張到南通段的18公里寬度,因此江陰自古就被稱為「 長江咽喉」。
被江陰大橋隔開的大小石灣。
攝影/NeoSong疾風勁草
從距離和交通上看,江陰與對岸泰州下轄的靖江市更像是一座 跨江雙子城,與西邊的常州、南邊的無錫市區呈現出 「三足鼎立」的態勢。江陰的黃山與一江之隔的泰州靖江市的沙洲孤山相對,是這長江咽喉之地的 鎖航要塞。
如果將 圍繞著長江的戰爭想象成一局塔防游戲,那江陰就是必須優先放置炮台的 關鍵點位。因此,南宋時期 岳飛、韓世忠都曾在此駐軍屯兵;近代抗日戰爭中,圍繞著江陰要塞反復爭奪的 江陰保衛戰,為抵抗侵略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江陰的位置。
制圖/劉云鵬
今天的江陰深居長江中下游平原內陸,距離長江入海口近200公里,隔了一個蘇州和一個上海。江陰自古被稱為 「江尾海頭」,幾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她是萬里長江的終點、東海的起點,在一千多年前,這里就是長江的入海口。大概在 晉朝時,長江的泥沙將入海口向東推移,沉積出的沙洲露出水面, 江南水鄉的歷史徐徐展開。
江陰長江大橋。
攝影/魏銘超
作為無錫市代管的縣級市,江陰充當了長江與太湖之間的經濟紐帶。無錫市區是緊鄰太湖而建,而江陰則是沿江城市。 在江陰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淌著550條河流,它們就像是密布大地的經絡,在 長江之畔的江陰和太湖北岸的無錫市區之間運行氣血,把江南的靈動傳遞給周邊市鎮。
這條紐帶的 核心節點,就是江陰港。
長江江面貨運船只密集,往來如梭。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北部的江陰,是長江航線上少有的 天然良港。去年江陰港以3.5億噸的貨物吞吐量,超過了周邊的南通、南京和鎮江,成為了僅次于蘇州和泰州的 長江第三港口。
長江節點的關鍵位置,
讓江陰成了地區貨運集散中心。
攝影/魏銘超
長江幾千年來的奔騰,讓江陰從原來的長江入海口,逐漸成為長江南岸的 沿江港口、江防要塞,以及讓人津津樂道的 「中國第二縣」。
江陰的自古繁華,
來自江陰人的雙手
「煮海為鹽,采山為錢,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棉」,這是左思的《吳都賦》中記載的長江南岸,今天的江陰依然是 中國最富庶的區域之一。千里長江黃金水道上,不乏良港;若論區位,江陰也并不比長、珠三角的沿海城市更優。那為何江陰,能創造出如此的 經濟奇跡呢?
江陰大道,江陰交通的主干線。
攝影/魏銘超
江陰市的成功,人的因素占了很大比重。江陰自古人杰地靈, 從吳季札、春申君黃歇,到 徐霞客。 辛棄疾和 施耐庵也曾長期居住江陰。自明萬歷年間起,江陰就是 江南學政衙門所在之地, 八府三州的學子想要求個功名,都要齊聚江陰來進行考試,讓這座沿江小城 學風漸濃、文萃匯聚。
江陰城西君山寺,
始建于南唐,興盛于宋元。
攝影/魏銘超
崇尚知識和教育,是江南文化的共性。但是江陰在江南文化的底色之下,又增添了幾分勇武。就說江陰和無錫之間,便有很多差異。無錫人性格內斂,不愛張揚,很多時候表現出一種 從容不爭的恬淡;而江陰人則相反,作為歷史上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 忠義與剛烈的武士遺風,被今日的江陰人融進了血脈。
擁有上千年歷史興國塔,
塔頂曾在近代軍閥混戰時期遭到炮擊,
意外形成了一種缺憾美。
攝影/NeoSong疾風勁草
如果說無錫市區的底色,是 「暖風熏得游人醉」的江南;那江陰的底色,則傳承與于吳地沿江地區更古老的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在波濤中破浪而行的無畏氣質,塑造了今日江陰人的性格。
對于江陰有了解的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 「人心齊,民性剛」。這六個字是對近現代江陰這座城市的性格,最貼切的描述。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