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和自己一起冒傻氣的朋友,變成了笑容「和藹」的已婚人士。
再想想父母,他們在我這個年紀,我已經在玩泥巴了。
而我,未婚,腦子里最重要的事情,仍然是「明天中午吃什麼」。
我感覺自己還是個孩子,或者說,還沒有準備好做一個成年人。
我和朋友聊起「無法將自己代入成年人的角色」這件事。
很多未婚的人深有同感。
來源:全景視覺
今天就來聊聊,為什麼我們會感覺自己「至死是少年」?
無法成為成年人,是件壞事嗎?
延長的青春從現實中獲得「緩刑」
我真的不知道成為一個「成年人」該是什麼樣。
其實不止是我和朋友,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弗吉尼亞大學的妮可·林德納(Nicole Lindner)和諾斯克研究發現:
是什麼在促使我們延長自己的青春期?
放眼四周,幾乎所有人在告訴我們:
我們像不停旋轉的陀螺,被「社會時鐘」無情抽打。
來源:全景視覺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
社會真的太急了。
一旦脫軌,一旦停歇,就會被社會淘汰。
于是,害怕被淘汰的我們受困于焦慮中:
患得患失,自我懷疑。
卷不動,又躺不平。
延長青春期的背后,其實是一個人想從現實生活中獲得「緩刑」。
也就是說,被社會定時的我們,主動選擇按下「社會時鐘」的暫停鍵。
來源:全景視覺
實際上,這個現象是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會性延緩」。
很多人選擇調慢自我的時間節奏,延長自我探索的個人時間。
從而不被「社會時鐘」牽著鼻子走,審視自己真正是誰。
他們打碎社會時鐘,選擇為自己而活。
心理學家格拉寧曾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來源:全景視覺
我們不必著急成年
一項研究發現,主觀年齡更年輕的人,會更積極地想象自己的未來狀態。
比如,「我雖然65歲,但我覺得自己還是40歲,照樣可以環游世界」。
更年輕的主觀年齡,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未來保持樂觀。
摩西奶奶的故事,曾感動很多人。
她本是一名普通農婦。
75歲才開始學繪畫。
80歲,她在紐約舉辦個人首次畫展,引發全球轟動。
她活了101歲,在最后25年的藝術生涯中留下1600多幅作品。
她說:
我們真的不必著急「成年」。
這是一種基于「延遲滿足」的未來觀。
是一種「為自己而活」的時間自主性掌控。
「永遠年輕」,并不意味我們僵化在一種永遠不成熟的狀態。
而是,獲得更豐富的人生經驗,但并不以消耗活力為代價。
如何保持元氣滿滿
年輕,其實是一種心態——
在這種心態下,即使生活不如意,也不至于一下就跌落到絕望中。
希望以下3個小建議能為你帶來滿滿的元氣。
1.用「玩」的心態對待生活
很多人認為去玩、去休息,是一件可恥的事。
因為他們認為一個積極的人,必須要不斷進步,停下來就是在浪費時間。
然而,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玩」對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至關重要。
一個人「會玩」,意味著掌握了與世界愉快相處的方式。
因為「玩」能讓我們暫時忘卻紛擾,稍微喘口氣,為疲乏的內心找到充電的空間。
但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如何騰出時間來玩耍?
這3個小技巧,或許能讓你擁抱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來源:全景視覺
1)找到你的游戲人格,做讓你快樂的事
就像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指紋,「玩」其實是一件極其私人且個性化的事情。
做什麼事能感到快樂,完全因人而異。
所以,你需要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類型的游戲。
美國游戲研究所創始人斯圖爾特·布朗博士提出了8種「游戲人格」,也可以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游戲類型。
①收藏家
喜歡收集,比如收集某泡瑪特或郵票。
②競爭者
喜歡玩有特定規則的游戲,比如足球。
③創造者或藝術家
喜歡在創造中找到樂趣,比如畫畫或化妝。
④導演
喜歡策劃活動,比如舉辦主題派對。
⑤探索者
喜歡探索新鮮的事物,比如探店。
⑥小丑
喜歡「冒傻氣」,比如講段子讓人開心。
⑦動覺者
喜歡像玩游戲一樣活動身體,比如為了好玩而學瑜伽或街舞。
⑧講故事的人
喜歡聽故事或編故事,比如看電影或寫小說。
2)玩是一種心態,不要想太多
有一個常見的誤解,就是玩的時候必須要笑。
玩,其實也可以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比如專注地創造某個東西,烹飪或編織。
只要你所做的事,完全出于個人選擇,并且完全享受其中,就是在玩。
因為,玩不只是一個正在進行的活動,更是一種心態。
所以,你可以用「玩」的心態看待生活。
比如將一件你認為困難的任務,甚至是一天的工作,變成一個游戲。
轉變心態,你會發現生活更有趣的一面。
3)拋開規則的束縛,每月嘗試一件新事物
當我們嘗試新事物時,大腦會創造新的神經通路,從而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
所以,為什麼不每個月嘗試做一件從來沒做過的事情呢?
從沒放過風箏?
還是,一直想學轉呼啦圈?
來源:全景視覺
你也可以嘗試每天傍晚一個人騎行(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
或者每天一大早醒來,不刷手機,試著玩填色游戲。
這兩項活動都可以幫助你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從而緩解焦慮。
你也可以不顧及他人的眼光,把冰淇淋當成晚飯。
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可以促進血清素——快樂分子的大量釋放。
快把它們安排進你的時間表里,然后去做吧!
你可以像安排其他的一切一樣,安排你的游戲時間。
每天只需20分鐘到30分鐘,就足以讓你的心情變好,振奮精神。
這些有趣的、以游戲為基礎的活動,會滋養你內心的小孩。
2.允許錯誤進入生活,體驗驚喜的快樂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避免「錯誤」。
就像作業本上縱橫交錯的紅叉,它們告訴我們:
慢慢地,我們變得小心翼翼,學會順應和妥協。
努力讓自己的想法,與外界保持一致。
至于自己是否喜歡,是否覺得有意義,是否與真實的自我一致,似乎微不足道。
我們的大腦也習慣了這種安全的做法。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即使不滿于現狀,也不會尋求改變。
比起慘淡的現狀,感覺自己「活得不正確」似乎更可怕。
來源:全景視覺
在這種規訓之下,很多人形成了溫尼科特所說的「假自體」:
但被馴化的我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
錯誤本身伴隨意外,這可能是壞事,但也可能是好事。
就像走錯路,也能看到意外的風景。
不要恐懼將自己暴露在所謂的「錯誤」之中。
為意料之外和未知之事留出空間。
點擊一篇你不感興趣的文章看看,打亂算法,走出信息繭房。
在「不是你喜歡的類型」上,向右滑動10次。
增加選擇的不確定性。
錯誤可能是悲劇,但也可能是魔法。
3. 掌控欲望: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個人欲望是存在一個范圍的,它的一端是非模仿欲望,另一端則是模仿欲望。
什麼是模仿欲望?
例如,朋友因為買基金而賺了一筆,你認為自己不買就虧了,于是你跟隨他的腳步,也買了基金。
不那麼極端的模仿欲望,可能包括想去某所特定的大學,因為你的朋友也想去那里。
欲望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有些是模仿的,有些是非模仿的,關鍵是要識別是什麼力量在起作用。
或許你的欲望主要是受到他人的影響,但你仍然可以掌控它。
因為欲望光譜是流動的,可以向右移動(變得更模仿),也可以向左移動(變得不那麼模仿)。
想想你真正想要擁有和培養的欲望。
它們最初是否是模仿欲望并不重要,因為你可以將它轉化為非模仿欲望。
10個人有相同的欲望,但卻以10種完全獨特的方式實現它。
比如,你想要寫一篇文章投稿。
也許是因為朋友寫了一篇文章,獲得了稿費。
但無論是受誰的影響,并不妨礙你賦予全新的信念。
一開始,你可能只是想稿費。
但寫的過程中,你會看到文章的價值,那麼你就會改變寫文章的方式。
北大教授戴錦華曾說:
無論世界有多糟,愿我們能永遠元氣滿滿。
作者:皮不露。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點靈心理,關注個人成長,壹點靈讓你離自由更近一點。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