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媒報道稱,3月份以來, 晶圓代工成熟制程殺價風暴擴大,有部分晶圓廠甚至愿意折價 10%~20% 換取客戶訂單。
事實上,自從進入2023年,晶圓降價的消息就此起彼伏,三星、聯電等大廠均傳出成熟工藝降價的消息,并且一降就是10-20%的比例。
為何會降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產能過剩了,2020年末開始,芯片緊張,價格大漲,于是大家拼命擴產,導致芯片產能急速上升。
到2022年下半年,市場需求低迷,手機、PC等電子產品不好賣,導致芯片銷量跌,價格跌,于是芯片廠商們開始砍單,導致晶圓廠產能利用率下降,然后產能過剩,不得不下滑。
數據顯示,2022年四季度,台積電的成熟工藝產能利用率已經跌破90%,而中芯國際的產能利用率,在 第四季度也快速降至79.5%,很明顯,大家都產能過剩,價格戰是必然的。
不過,全球芯片產能過剩,但中芯國際卻逆勢而為,不斷擴產。
按照中芯趙海軍的說法, 公司將穩步推進四個成熟12英寸工廠產能建設,預計到年底月產能的增量與上一年相近。
而這四個成熟12英寸新廠項目分別是中芯深圳、中芯京城、中芯臨港、中芯西青。
那麼問題就來了, 全球都在產能過剩,為何中芯卻 毅然選擇逆勢擴產,這份堅定來自哪里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產替代在加速,中芯必須擴產,來迅速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主要還是從加強本土制造的角度出發。
2022年,中國進口芯片金額超4100億美元,預測芯片自給率不足30%,也就是說至少國內需求的70%以上的芯片,是要進口的。
這說明國內需求與實際生產能力相比,還相差太遠。而 之前有院士預測,國內真實的晶圓需求,與當前具備的產能相比,至2025年時,至少差8個中芯國際的產能差距。
不過,雖然中芯國際有底氣擴產,但承受價格戰的壓力也是必須的。
畢竟任何一家企業,其產品價格都要與市場價格接軌,就算是中國芯片廠商,找中芯國際下單,也是要考慮價格的,不會甘當韭菜,聯電、三星等降價,中芯也得跟著降,否則客戶憑什麼選擇你?
這也是為何中芯表示, 下半年公司產能利用率即使可能提升,但毛利率不會恢復那麼多,因為價格下降,毛利率自然會下降的。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