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刷到博主 @北大云龍發的一條微博。
一個13歲的女孩,在跟媽媽激烈爭吵后,從17樓一躍而下。
兩人爭吵的原因是,女孩單元考試沒考好。
女孩的父母都是工薪階層,賺得不多,為數不多的錢都花在給孩子補課上了。
但課補了不少,成績卻沒有絲毫長進,甚至越來越差。
媽媽平日里沒少在言語上打擊女兒,總拿女兒跟她身邊成績好的孩子做對比。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叛逆,母女倆經常說不了幾句就開始爭吵。
這次單元考試成績出來后,兩人再次大吵了一架,媽媽氣急了直接摔門而出,家里就留下女兒一個人。
然后,悲劇發生了。
被擊碎自尊自信的孩子
作為媽媽,每每看到孩子輕生的新聞,心中滿是疼痛;
作為曾有過類似經歷的孩子,代入女孩的感受,我只覺得喘不過氣。
我的父母,也是我的「差評師」。
考試成績好,那肯定不是因為我努力的緣故:
「要不是我天天督促你學習,你這次能考這麼好?」
「你看你們班的xx,又比你多考了2分,你什麼時候能超過一回讓我們高興高興?」
「次次能考好,才是真的好。」
一旦考差了,那必定是我偷懶貪玩的原因:
「你要是把看閑書的時間用來學習,你能考成這樣?照這麼下去,下次你就得全班墊底!」
「我就納悶了,你們班的xx總考第一,你怎麼就不行?你就不能給爸媽漲回臉?」
「給你補課花了那麼多錢,我扔水里還能見個水花,花你身上就這結果?你對得起我們嗎?」
整個小學階段,我都是在如此的評價中度過的。
那時候的我,對父母的話信以為真,我覺得自己是蠢笨的、粗心的、愛溜號的、不讓父母省心的。
但哪個孩子會真的甘心落后于人呢?
升入國中后,有次小考我考了全班第一名,被老師重點表揚,那時我才驚覺我可以是聰明的、專注的、優秀的、讓父母驕傲的。
于是我開始拼了命學習,并在期末考試中考了一個還不錯的成績,進入了年級前20名。
說真的,雖然有點兒運氣的成分在,但我自己內心是滿意的,也覺得終于可以讓父母對我改觀了,為我驕傲了。
我期望著能被他們好好表揚一次。
來源:全景視覺
媽媽參加完家長會后,當天的晚飯十分豐盛。
在飯桌上,父母開始細數自己十幾年來為我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然后話鋒一轉:
「你這個成績還不夠好,得進年級前三才能考上重點高中。你看看,你這個語文成績跟年級第一不相上下,這說明其他科目你也行!」
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絕望和疲累的心情:「我盡全力了。」
可這話就跟捅了馬蜂窩似的。
我爸吼道:「什麼盡全力了?要不是你從小就偷奸耍滑不愛學習,現在早就年級前三了!」
我媽接著說:「別以為你喜歡你們班長的事我不知道,這給你留面子呢!我告訴你,早戀你就廢了!」
那一刻,我明白:
在父母面前,我永遠一無是處、不夠努力、不務正業;
在父母面前,我一點兒隱私都沒有,他們會把我日記中的內容當成日后的「呈堂罪證」;
在父母面前,我得不到任何肯定,只會被潑冷水。
那一刻,我特別想死。
「我這輩子廢了,把命還給你們,你們再生一個優秀的吧」是我當時最真實的想法。
幸運的是,我并未像那個女孩般付諸實際行動;
不幸的是,自卑敏感、感受不到自身價值成了我生命的底色。
你給了孩子
什麼樣的「出廠設置」?
你現在不挺好的嗎?
相信一定會有人這麼說。
是啊,表面看起來挺好的,然而多年的言語貶低和打擊給我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被擊碎的自尊自信,我用了20幾年仍未拼湊完整,內心總是充滿了無力感。
比我更嚴重的,可能一生都徘徊在自我沖突和絕望中走不出來。
央視的《心理訪談》節目曾采訪過一名在家啃老10年的女大學生范成金。
10年時間,足夠一個職場小白積累出豐富的職場經驗,從容應對工作了,但范成金天天窩在家里,只要父母一提找工作,她就急眼。
被問及為什麼不出去找工作,她異常激動:
「你聽聽我媽說的,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你成事了,狗都能成事。」
這樣的話,范成金從小聽到大。
她喜歡雕刻,媽媽嗤之以鼻:「喜歡雕刻有啥用?」
她畫完設計稿給媽媽看,上來就是批評:「你弄這干啥?有啥用?看書去!」
她做一次飯,誰都能上來指點:「你怎麼加這麼多水?」
她想創業辦個超市,媽媽不屑一顧:「誰上你這買啊,人家誰不是趕集去買!」
她想改變現狀,尋求自我療愈之路,媽媽嗤笑:「就是給自己找理由。」
在父母那里,范成金從未被肯定和鼓勵過,得到的只有貶低和斥責。
「有時候我感覺,我像地上爬的蟲子。」
范成金希望父母不要再打壓自己:
「我長三寸,你們就給我打下兩寸去,我就剩那麼一點點,特別艱難地成長。」
媽媽表情木訥,既不反駁也不覺得自己有錯,反復說著:
「不要老翻舊賬,你都33歲了,不出去上班好意思嗎?」
媽媽完全不能理解女兒,她恨女兒不明白事理、不通情達理。
恨從何來?
恨源自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源自女兒未能實現自己的期望,源自自己的付出沒得到回報。
說句扎心的話,這恨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父母的通病。
但凡孩子沒有如自己所愿,貶低、斥責、打罵、強制性要求就成了常用手段。
他們寄希望于——孩子挨打挨罵挨批評之后,能自動覺悟、主動認錯、馬上改正,并且百折不撓、積極進取、聽話乖巧。
這怎麼可能啊!
父母對孩子早期的評價,會成為他最初的出廠設置。
父母給孩子設定成:
你是被嫌棄的、不被喜歡的、笨拙的、不努力的、偷奸耍滑的。
然后質問孩子:「你為什麼不努力?為什麼不優秀?為什麼不自信點?」
孩子直接被擊垮了。
于是,有的孩子如我這般,看似過著不錯的生活,卻感受不到自身價值;
有的孩子像范成金一樣,把自己變得一塌糊涂證明父母當初的錯誤;
還有的孩子似文章開頭中的女孩,用自己的生命「報復」父母。
如果孩子連命都沒了,做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
孩子是脆弱的
成長不需要敲打
我們應該給孩子設定什麼樣的「出廠設置」呢?
知名兒童精神科專家林紅博士說:
養育孩子最關鍵的,是孩子是不是很健康,是不是很快樂,是不是很善良,是不是有主見等這些人格層面的東西。
家庭教育的最大挑戰恰恰是,家長怎麼去理解孩子,怎麼讓孩子每時每刻都感受到被尊重、被欣賞,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心情愉快。
至于孩子身上所呈現出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分享一個心理學教授賀嶺峰的故事。
因為女兒同一道題錯了4遍,他被數學老師叫到學校:
「你們家長是不是覺得生完孩子就沒啥事了?教育孩子的事兒全部推給我們學校老師啊?
「我們現在要求孩子寫完作業后,家長要檢查簽字,你檢查了嗎?
「你知道嗎?你孩子同一道數學題,現在已經錯第4遍了,怎麼做家長的?」
賀教授被老師訓了一通,心里十分不好受,但他回家后并沒有訓斥女兒。
他跟女兒說:
「你最近一段時間的考試,數學的卷面明顯比以前整潔多了,老師通過這件事情,看出你現在學數學的態度比以前更加認真了。
「所以,希望你以后在做題的時候,要更認真審題,要多驗算,這樣你的成績才能提高。」
賀教授為什麼不訓斥女兒?
有兩層意義:
一是可以陪伴女兒一起探尋如何正確做題的方法;
二是不將問題定性為孩子粗心、屢教不改,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和肯定。
孩子和我們一樣,都喜歡受到激勵,受到肯定。
唯有在這種環境中,他才更容易進步,也更容易自信。
我知道很多父母擔心:如果不批評教育、不時時敲打,他不改怎麼辦?越來越墮落怎麼辦?
這是父母陷入了自己的劇情,自己從小在否定和打罵中長大,便很難相信,靠欣賞、接納和鼓勵就足以讓一個孩子越來越好。
來源:全景視覺
事實上,孩子沒有過錯,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著生長空間和成長可能。
沒有孩子天生是差的、壞的、不講道理的,孩子天生都是向上向善的。
欣賞孩子的不成熟,把他當成平等獨立的人去尊重、去愛護;
接納孩子本來的個性,用他樂于接受的方式跟他溝通;
成為孩子的靠山,在他受挫折后,讓他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和支持。
當你懷著這樣的信念去對待孩子時,你將發現,孩子會給你一個巨大的驚喜。
來源: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台。所有的家教問題,這里都有答案!幫助千萬家長輕松育兒,從知道到做到。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