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天水呱呱。(資料圖)天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一勺一勺攪出的蕎面呱呱,被譽為「秦州第一美食」,最早出現于西漢時期,至今綿延傳承2000余年,不僅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和生活方式,也用美食傳承著一方文化。
每天深夜時分,老字號天水常記呱呱的生產車間就會燈火通明,磨漿、過濾、慢煮、攪拌……一番熟練操作后,帶著誘人香氣的呱呱便順利出鍋。為保證最佳口感,這些新鮮出爐的呱呱會在天亮前準時送至各個銷售店鋪。
「那時候純手工邊撒邊攪,勺子、鍋台里沸騰著的是一家子的生計。」趁著休息的間隙,常記呱呱傳承人常曉旭和母親張巧玲閑聊起來,常曉旭想把勺子放在非遺展館里,得到了母親的贊許。
為彰顯文化記憶,常記呱呱非遺展館正在當地西關古城籌建,而常曉旭提及的勺子,則是展館中最具故事的「老物件」。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她對呱呱制作技藝爛熟于心,但每當看到奶奶用來攪呱呱的這把勺子時,她依然很有感觸。
「勺子的底部被磨得很薄,甚至有了破損,但長輩們傳承的技藝和精神卻歷久彌新。」常曉旭說,對于傳統制作工藝的堅守,是時代賦予手工匠人的責任。為了讓呱呱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2016年她參與經營常記呱呱,成為第六代傳承人。
常記呱呱最早可追溯到百年以前,20世紀70年代,常曉旭的奶奶蔣花棠靠著熟練的手工制作技藝,在馬路旁擺個小攤就開張了,老人每天手里攥著的那把勺子,是全家的營生,也是特殊年代獨有的美食符號。
晨光熹微,煙火氣里顧客如往常般紛至沓來,一碗碗呱呱被依次調上鹽、醋、蒜汁、芝麻醬、油潑辣子等調料,熱氣騰騰如同一座小火山般放在食客面前。多調一點味太重、少調一點太寡淡,呱呱的大小和調料的濃淡在張巧玲手中完美融合。
「一鍋呱呱看起來簡單,實則工序繁雜。」張巧玲介紹說,從蕎麥、辣椒、芝麻等選材到制作就需20道傳統工序,前后近20個小時才能完成,每一個步驟都要嚴格把關。
「那時候呱呱兩毛錢,我們都是拿著碗去買,吃一碗能回味好長時間。」年過六旬的劉阿姨想起這些陳年往事記憶猶新。她說,兒時惦念著的一碗熱辣咸香的呱呱,如今已深深刻進了全家人的味蕾。
跨越時間的軸線,呱呱在天水這座古城駐守著光陰。這碗「舌尖上的非遺」,承載的是幾代人的匠心,是天水人看得見、摸得著、吃得到的時代記憶,更是濃濃的鄉愁和深厚的文化根脈。(文/崔琳 裴婷婷 何慧娟)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