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酸甜與苦辣,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烹飪調味,都離不了鹽。據說,五千多年前的炎黃時代,便有先人用海水制鹽。而五千年后的今天,鹽已經成為了家家戶戶的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一直以來,雖知道鹽是由海水或鹽湖水提煉而來,但卻從未親身見證過。于是,在從茶馬古道進藏的路上,便突發奇想地去探訪了芒康鹽井古鹽田。
順著波濤洶涌的江水,一路蜿蜒曲折,來到滄瀾江峽谷的深處。這里是滇藏交界處,也是芒康鹽井古鹽田的所在地。自一千三百余年前的盛唐起,勤勞的藏族先民們便在此制鹽。時光荏苒,流逝的歲月雖帶走了許多珍貴的東西。但最為古老最為原始的制鹽方法,卻在這片土地上永存。
‘
滄瀾畔的這方土地,地勢險峻,山坡陡峭。自然雖賜予了這里取之不盡的鹵水,但卻忘了給予一個平坦開闊的曬鹽場。而居住在此的先民們,憑借自己的智慧,將這里改造成了宛若梯田般的鹽田。
由一根根木樁搭建成的數千個平台,就這麼高低有序地錯落在滄瀾江兩畔的斜坡上。若是從高處俯瞰,便會發現眼前大大小小的鹽田果真像極了少女們的眼影盤。如果以碧綠的江水為界,那麼東岸便是大地色系,而西岸則是紅棕色系。也正是因為東西兩畔不同的土質,才造就了顏色迥異的白鹽與紅鹽。
越走進鹽田,便越發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隱匿著的文化與力量。一根根管子,將鹽井里的鹵水引入鹽田。在縷縷陽光與習習微風的共同作用下,鹽田里的水分便一點點地揮發在空氣中。
等到形成結晶,身著藏族服飾的采鹽女們就會用刮花的手法,把鹽和土壤分離。再等到水分完全瀝干,便得到了純天然的手工鹽。若是來到鹽田下面,還能看到木樁上懸掛著白晶晶的鹽柱。當地的人們說,這些狀似鐘乳石的鹽柱,是這方鹽田里制作出得最好的鹽。
芒康的這處千年古鹽田就這麼靜靜地屹立在奔涌的滄瀾江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但它卻并不孤獨,因為加達村的采鹽女們也在默默地守望著。無論是晨光熹微的清晨,還是烈日當空的正午,亦或是殘陽似血的黃昏,總能在鹽田里看到她們辛勤勞作的身影。或許,她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原始的文化,續寫著對這片古老土地的熱愛。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