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自1987年創立以來,華為一直都致力于自主研發和創新,并不斷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贏得了全球用戶的信任和認可。
然而,近幾年來華為在5G通訊和智慧型手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對美國的科技霸權地位構成了威脅。因為美國不愿意看到一個來自中國的企業在全球市場上掌握太多的關鍵核心技術,所以美方對華為采取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
不可否認,華為在老美的「特殊照顧」下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其5G通訊設備的安全性被污蔑,智慧型手機業務的日子也不好過。但也正是因為老美的步步緊逼,華為才得以「浴火重生」。
進入2023年后,在美方計劃切斷華為所有產品的進貨渠道的關鍵時刻,華為也不打算裝了,并先后向外界公布了兩大消息。第一個消息是,華為完成了13000+顆器件的國產替代。第二個消息是,華為實現了14nm以上芯片EDA工具的國產化。
此外,華為手機業務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爆發。從去年9月份至今,華為接連發布了四款智慧型手機,分別是華為Mate50系列、Mate X3、P60系列和nova11系列。很顯然,在老美的打壓下,華為各業務都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并在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讓人感到振奮的是,近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在第二十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明確表示,全球數字化轉型支出到2026年將高達3.4萬億美元,未來華為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與全球合作伙伴一起推動數字化轉型的發展。
據孟晚舟透露,截止到目前,華為企業業務合作伙伴已經超過了3.5萬家,華為云合作伙伴也超過了4.1萬家,其中有267家來自全球500強企業。這也意味著,華為在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預料到,在不久的將來,企業業務有很大可能成為華為第一大業務。恐怕連美國也沒有料到,華為這麼快就「亮劍」了。可能會有人問,難道華為不怕老美針對企業業務搞幺蛾子嗎?
其實,在企業業務方面,華為已經能夠應對各種挑戰。在操作系統方面,華為不僅擁有自研的鴻蒙移動操作系統,而且還有歐拉伺服器操作系統。在基礎軟件方面,華為自研了編譯器、數據庫等關鍵技術,再加上NAS網絡存儲和MPR網絡防御。可以說,華為已經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不管怎麼說,還是希望華為能在這場數字化轉型的博弈中取得最后的勝利,作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代表,華為的成功對于中國的整個經濟發展和科技實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你們怎麼看?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