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有一座全球最大的天主教高等學府——圣心天主教大學,這座大學也是歐洲最大的私立大學,毗鄰米蘭市中心南部繁華的商業區,位于珍藏著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圣母恩寵大教堂以南,米蘭大學以西。
圣心天主教大學Università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UCSC成立于一戰即將結束的1918年,由天主教著名學者朱塞佩·托尼奧洛(Giuseppe Toniolo,1845-1918年)臨終之前提議發起,天主教方濟各修道會神父阿戈斯蒂諾·杰梅利(Agostino Gemelli,1878 - 1959年)創辦。
這所大學的校址緊鄰歷史悠久的 圣安布羅斯大教堂Basilica of Sant'Ambrogio,這里原來是八世紀設立的天主教本篤會修道院所在地。
圣安布羅斯大教堂是米蘭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由米蘭大主教圣安布羅斯于379年至386年委托建造。教堂設有莊嚴的烈士陵園,安葬著許多羅馬帝國時期遇害的殉道烈士。
天主教會在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沖擊之下逐漸落后于文明潮流,特別是教皇在席卷歐洲的法國大革命浪潮中選擇站在被民眾推翻對法國國王一邊,後來又與哈布斯堡王朝聯手阻止意大利革命,逐漸被意大利人民拋棄。
在意大利統一與獨立過程中教皇國灰飛煙滅,教皇本人躲入了梵蒂岡閉門不出成為囚徒,羅馬教廷與意大利王國政府長期處于敵對狀態。
隨著時間推移,天主教內部知識精英要求改革和自我更新的呼聲逐漸高漲,改革傳統的神學院順應時代發展、創建一所新型的高等學府取得了內部共識。
1921年12月7日,圣心天主教大學正式落成并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彌撒,由首任校長杰梅利神父在米蘭紅衣主教兼大主教阿基爾·拉蒂(Achille Ratti)的見證下舉行,后者在三個月后成功當選為教皇庇護十一世。
1924年,在意大利教育部允許學校授予法律認可的學位,學校教學項目發展順利,從最初的人文、語言、法律發展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科學各領域。
二戰結束后, 圣心天主教大學延伸到自然科學領域,六十年代初成立了醫學院,在不同城市設立了新校區。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期間該校的一些教授、學者和學生們成立了地下抵抗組織,參與游擊隊反抗法西斯和納粹統治的活動。
納粹占領軍曾進入校舍搜查抵抗組織的文件,這些資料被拉丁文教授埃齊奧·弗朗西斯基尼(Ezio Franceschini)埋藏在十六世紀大瘟疫死難者的大堆頭骨之下,直到戰后才被發掘找到。在人類面臨巨大的社會災難面前,天主教的有識之士挺身而出值得稱贊。
圣心天主教大學在二戰末期遭到轟炸,行政大樓、教學樓、修道院等建筑受損嚴重,如今校園里還保留了當年的一些遺跡。
弗朗西斯基尼教授在戰后當選為UCSC第三任校長,不過他在1968年應對學潮爆發時因強硬立場面遭到學生們激烈反對和批評。西方的民主制度有時會顯得毫無人情可言,人們不會因為一個政治人物對社會做過的杰出貢獻就可以容許此人躺在功勞簿上一勞永逸;只要你背離了民眾的意愿,被批評和譴責甚至趕你下台都是毫無商量。
2011年組建的意大利新政府中,圣心天主教大學有三位教授入閣成為部長,這反映出這所天主教教育機構已經走出了保守的傳統圈子,進入了現代社會政治生活環境。
圣心天主教大學是米蘭一個值得游覽的地方,因為時間不湊巧我未能進入校園古老的圣安布羅斯大教堂參觀感到有些遺憾,只能再找下次機會吧。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