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在甘肅人手里,就沒有不好吃的淀粉和碳水。對碳水的熱愛,無一例外的刻進了甘肅人的飲食基因。黃土高原的小麥、河西走廊的莜麥、隴東南的蕎麥等谷物締造了甘肅的碳水江湖,從日常的面條、家里的饃饃、街頭的小吃,到米面混搭的米湯油馓子以及葷素搭配的羊肉泡饃,雖形態萬千,卻是人們一日三餐最默契的選擇。
▲ 攝影/劉運澤
蘭州牛肉面——面食界的頂流
▲牛肉面。圖片來源網絡
蘭州,一座黃河唯一流經的省會城市。穿城而過的黃河水,見證了「蘭州拉面」香飄全國的發跡史。但是在蘭州本地,只有牛肉面。醇香的小麥面粉經和、餳、溜、拉等純手工技藝的洗禮,成為勁道黃亮的面條。從下面到撈面,一般在2分鐘之內完成。待面出鍋,快速將其浸躺進濃郁的牛肉頭湯里,在剔透的蘿卜、清香的蒜苗、燥紅誘人的油辣子點綴下,氤氳出蘭州人酣暢淋漓的清早之味。
蘭州的牛肉面店鋪通常清晨開門,午后關門。叫醒蘭州人的不是夢想,不是工作,而是「扎碗牛大」。起早的客人,能在桌上吃,但來得晚些,就只能捧著面碗,站著享用了。美食家唐魯孫曾評價過牛肉面「清醺肥荷,自成馨逸,湯沈若金,一清到底」。
▲ 早起扎碗牛大,開啟美好一天。 攝影/嚴肅
畢竟這碗面中包羅了整個大西北的優質物產:面是來自河西走廊的上乘小麥,辣椒源于天水核心產地,牛肉則來源水草豐美的甘南高原。牛肉及香料熬制的湯水成就了它鮮美的底色,而用雙手拉出的勁道面條,則讓這碗面真正有了靈魂。
蘭州人在牛肉面上頗有講究,標準是「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紅(辣椒)、四綠(香菜等飄菜)、五黃(面條黃亮)」。只有符合了每一項,它才可能收獲眾多擁躉。而人們在面的形制上可以有個性化的要求,圓面條分毛細、細、二細、三細和粗,扁面條則是大寬、寬、韭葉……約定俗成的分類和命名體系,是獨屬于蘭州人的講究。
▲攝影/小游啊
如今,牛肉面已經作為中式快餐遍布全國。它用最親切的味道,連接起在異鄉漂泊的游子與故鄉之間的那份情,喚醒了甘肅人骨子里的集體記憶。當然,對于追求地道的本地人來說,最好的牛肉面,還得是巷子里或者街角的那一家。
牛肉小飯——不是所有的飯是米飯,也有可能是面
用牛骨頭熬湯的不光有牛肉面,還有叫牛肉小飯的面食。
牛肉小飯是甘肅省張掖市最具特色的早餐之一,它雖名叫飯但確是面食。當地人把面團揉成跟銅錢差不多厚的面片,再用刀切成小小的方塊,看著像飯粒。
▲張掖牛肉小飯。攝影/Jsonin
再將這些方塊以滾水下鍋煮,浮起之后就撈出過涼水,這樣煮出來的小飯面丁丁吃起來就不僅爽滑,而且帶有嚼勁。
▲圖 / 紀錄片《早餐中國》
牛肉小飯有糊湯有清湯,一般漢民是做清湯小飯為主,回民做的是糊湯小飯。清湯的口味偏向骨頭湯的原滋原味,重點強調湯味的純香,從牛骨中燉出來的湯頭色澤鮮亮,更適合想要滋補的食客。糊湯的口味在外形和味道都及其酷似胡辣湯,也是用牛骨熬制而成的,濃稠鮮亮,湯里還配有牛肉、粉皮、豆腐等配菜,口味咸鮮,刺激味蕾使人口舌生津,胡椒味道突出,讓人遠遠聞到就忍不住想來上一碗。將煮熟的面丁舀入這個糊湯里,加上蔥花香菜,最后點上些許陳醋,張掖的牛肉小飯就做好了。
▲圖/匯圖網
牛肉小飯湯面皆有,老幼皆宜,熱量較高,適合在寒冷的冬日早上進食,是獨屬張掖特色早餐。張掖牛肉小飯選料考究,制作精細,烹飪獨特,配料適宜,色相且味美,遠近聞名,廣受當地人和外地游客的贊譽。
炮仗面——吃著「不響」,但味道飄香
黑河貫穿而過的張掖還有一種面食,叫炮仗面,也叫「炒炮」。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能讓人想到西北的豪爽和熱烈。
「炮仗面」這個名字很獨特,其實不光張掖有炮仗面,其他地方也有這種面,青海叫「炮仗」,新疆叫「炒炮仗」,甘肅有的地方叫「炒節節」,做法上先煮后炒,因形似炮仗,故稱為炮仗面,炮仗面勁道彈韌,輔菜香辣爽口,是西北地區特色的面食。
▲ 張掖炒炮。圖/匯圖網
張掖「炒炮」的做法很講究,選上好面粉和面之后餳面半小時,將面團搓成30至40公分長條放在托盤內,上面覆蓋柔軟濕布或塑料布再繼續餳面,具體時間依氣溫控制在半小時到一個小時。拉開面條呈約筷子粗細,用手揪為寸段入鍋煮沸,并拌入芹菜、小白菜等蔬菜,再將切為小粒的豆腐用鹵湯炒熟。面煮熟撈出后與鹵水豆腐湯炒均勻,用大碗盛出,上面覆一層鹵肉,一碗地道的張掖「炒炮」就上桌了。
▲ 張掖炒炮。圖/《小城夜食記2》
一碗「炒炮」大有乾坤,不僅是張掖人不可或缺的日常,更藏著綿綿鄉愁,不管走到哪里,它都是張掖人心頭的「白月光」,千年絲路,味道如一。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