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知道自己一輩子該做什麼很重要,但是知道一輩子不該做什麼更重要。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個案例:
有個知名機構舉辦了一次炒股大賽,每個參賽者初始資金10萬,比賽時間為兩個月,結束時,誰的賬戶金額最高,誰就是冠軍。
有個參賽者,在兩個月中他是唯一一個,一次都沒操作的人,他的賬戶仍然保持最初的10萬,結果他成了冠軍,拿到了100萬獎金。
有時候知道不該做什麼的人,才是最後的大贏家。
那我們怎麼知道什麼事情不該做呢?
關于這方面其實是有跡可循的,在收錄了巴菲特核心思想的《巴菲特之道》中,巴菲特曾提到過,聰明人一輩子有3不做。
這3不做,越早知道對自己越有利,人生的贏家,往往來自知道自己不該去做什麼的人,說不定巴菲特的3不做會成為你改變人生的契機。
巴菲特有不少好朋友是網絡行業的大亨,他們多次請求巴菲特購買他們的股票,都被巴菲特拒絕了。
巴菲特認為自己看不懂科技行業,他不能確定科技股票的前景,所以他不會違心地做自己認為不正確的事,即使是老朋友的請求。
有些事情我們本想拒絕,但是礙于一時的情面,雖然不樂意但還是點了頭,卻給自己留下長久的不快,事實上這樣的決定充滿了風險。
違背你內心的決定,一定是你心裡沒底的事情,做了這樣的決定,不但會讓你失去了主動權,還會讓你失去內心的寧靜,進而讓你失去原來的理性。
巴菲特說過:「一個人失去了理性,很快他就會失去一切。」
所以一個違心的決定,帶來的風險可能是毀滅性的。
有時候拒絕違心的事情可能會一時很難堪,但是卻可以換來長久的寧靜,同時規避了你人生的潛在風險,總體利遠大于弊。
規避掉自己可控的風險,那你成功之路就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巴菲特身家上千億,但是他仍然住著63年前買的那棟房子,開著5萬美元的車子。
他的巨富朋友問巴菲特:「你有這麼多錢,為什麼不讓自己生活過得好一點呢?」
巴菲特笑著說:「我已經過著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生活了。」
對巴菲特來說,他生活中的需求已經滿足了,他沒必要再增添更多花里胡哨的東西。
在在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很多人心血來潮花了一筆不小的錢,買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過後不但後悔還讓自己陷入了困境。
我有個朋友,他總覺得自己開12萬的車沒面子,于是貸款換了台45萬的車。不久後他參加一次同行研討會,他發現以前認識的同行,現在大多都住在富人區,他又覺得自己沒面子了,于是就去貸款在富人區買了一套282萬的房子。
後來他怎麼樣了呢?
他高估了自己的賺錢能力,車貸加上房貸,雙重還貸壓力徹底壓垮了他,他名下的資產全部被司法拍賣,現在租房子,擠公交車。
聰明人知道只取自己需要的,不追求無用的,會將更多的本金積累下來,留待機會來臨時,用這筆錢翻身立業。
有個著名的「跳蚤人生」實驗。
實驗人員把3只跳蚤放進玻璃杯裡,跳蚤輕易地跳出了玻璃杯,實驗人員再次把跳蚤放進杯子裡,但是這次加上了玻璃蓋。
一周之後,實驗人員把玻璃蓋拿掉,可此時跳蚤再怎麼跳,也跳不出杯子了。
原來在多次撞到瓶蓋後,跳蚤已經給自己設了心理高度,它再也跳不出以前的高度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就過著「跳蚤人生」,他們年輕時意氣風發,不斷地向成功發起挑戰,但是經歷了屢屢失敗以後,
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深深的質疑,他們不再追求以前的夢想,而是將生活標準降到了得過且過,他們已經被撞怕了,不敢再去跳了。
如果我們給自己設了心理限制,自己的心靈和手腳會被束縛,那最終受害的是自己的人生。很多時候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認為自己做不到了,才會真的做不到。
後來那些跳蚤是不是再也不可能跳出杯子了呢?
其實並不是,在觀察一段時間後,實驗人員用一根棒子重重地敲打杯子,跳蚤受到驚嚇,發揮出了原本的能力跳出了杯子。
有時候我們的人生,也像跳蚤一樣,需要時不時地敲擊來喚醒我們自己沉睡的潛力。把自己設立的心理高度解除掉,你的人生會有更大的成就。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